平和县九峰镇杨氏宗祠

九峰镇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供奉着杨氏始祖念三公及其后三神。该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雍正五申年间(1728)扩建。历史上,雍正、戊申年间(1728)扩建,乾隆、庶人年间(1742)、光绪年间(约1880)、1985、2000年间五次修缮,现存建筑风格仍保持清代风格。

祠堂位于东北至西南方向。占地面积约1876平方米。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前面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和一个宽阔的球场,球场用鹅卵石铺成。山墙用砖砌,裙边用安苏面石,下面放草纹硅脚石。开间是双面门,门两边青砖形成格子图案,上面做了石雕窗花和石栅栏窗。门前有一对鼓石,上面有人物、动物和花卉的浮雕。门楣上方写着“杨氏宗祠”,两侧各有一件镶有“乾隆龙凤”的景德镇彩瓷。内墙抹灰。主楼宽三间,大门外观如六柱三层牌楼。第二间和略间,几何连续花纹青砖砌成,青石虎妞窗,青石高浮雕螺旋门鼓,里面是三开间门厅,入口很深。六角石柱,四条檩条,卷棚屋顶,天井花岗岩板。前厅深入两个房间;正厅深入三个房间。前堂九檩,正殿十五檩,二房三梁;水廊五檩;梁间雕有花草纹和香草龙纹,梁上留有彩画,五颜六色,装饰复杂。正殿的金柱都是用木柱连接的花岗岩石柱,石柱基础放在下面;柱子雕刻精美,有雕鸟纹的方形柱子,有浮雕杂宝兽纹的八角形柱子,有腰平面瓜形圆柱。梁架为跨斗吊梁混合型,梁为月亮梁,拱为肥梁拱,坐斗有花篮斗,瓜斗为荷花方雕斗,方斗开海棠线,为梅花斗;前殿和正殿的内外檐都用斗拱装饰。祠堂屋顶的隔板瓦,飞檐高,挑檐深,升降曲线柔和;主脊为燕尾脊,主脊用花、草脊遮挡,工艺也细腻。天井铺花岗岩条,室内地面铺八角菱形红砖和方形红砖。正殿庭院两侧由廊坊相连。祠堂的前厅是铺的,正殿是用方形红砖铺的。寺内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碑刻。

杨祖上读三公,明朝洪武年间(约1390)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来到这里。以为是福地,所以盖了房子。明嘉靖年间,重修为“福山寺”。清雍正年间(1728),扩建命名为“追来殿”。清乾隆年间(1742)将门楼加高,变为三落、长降、双龙、夺珠,为两落、一天井、两厢、前堤、半圆池、后花台、半圆围。护舷左右两侧有两个小的四边形堤岸。太平天国后期,前殿和正殿毁于大火,只有门楼幸存。清光绪年间(约1880),杨的祖先按原样重建了前殿和正殿。

追来堂是广东省云霄县、潮阳县、饶平县及台湾省台北、高雄、台中、屏东、云林、台南等地的平和九峰镇、长乐乡、七岭乡、下河乡及杨后裔的大型祠堂,与闽台渊源颇深。

“追远堂是两岸杨氏宗祠之一,也是两岸血缘关系的重要见证。”郑阳说,有成千上万的追来堂后裔被送到了台湾省。两岸三通后,台湾省杨氏宗亲纷纷回乡祭祖。因此,文物部门将对追来堂进行保护和修缮,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回乡寻根。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杨厝坪的创始人杨从福建宁化县迁居平和,定居九峰镇杨厝坪。他的房子叫“浮山公馆”。明嘉靖年间,杨的后代杨氏建造了杨氏宗祠,原名“浮山祠”。清雍正六年,在孙若主持下,祠堂扩建至现有建筑规模,命名为“追来堂”。乾隆七年后,祠堂门楼升级改造成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