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

道光己亥年(1839)五月二十日夜,辞官归南的诗人龚自珍路过淮安大运河,看见一艘运粮船夜间北上。巨大的船体在拥挤的河面上逆流航行,岸边一队队汗流浃背的追踪者赤裸着,喊着他们的歌,他们的声音响彻夜空。

这种艰难而壮丽的劳动场景打动了诗人的心。他想起了在北京做官的日子,一粒官俸有多辛苦。这位诗人泪流满面,写了一首诗:

一索养十余人,数千船渡江。我也曾经是小米,晚上听到邪气就哭。?

以上_龚自珍(1792 8月22日-1841 9月26日),出生于定安。

隋唐以来,随着江南的开发,多雨的东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产粮区,而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京城里有皇亲国戚、贵族、官员和数百万老百姓等着吃饭,朝廷急需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粮食运输?。

为了漕运,历代统治者修建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挖掘和维护是相当繁重的工程。运河需要贯穿长江、淮河、黄河,每条河的水文条件都不一样。为了使运河贯通,需要修建复杂的水利设施。尤其是黄河,它是一条在地面上悬浮的河流,必须抬高才能让运河通过。黄河泥沙多,经常淤塞运河,疏浚经常耗费人力物力。一旦黄河决口溃决千里,运河被迫封堵,之后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挖掘。

明代为了保障水运,淮河改道刷黄河,不断人为抬高淮河水位,通过运河直击黄河。结果淮河水位过高,漫过河堤,淹没了著名的有朱元璋祖坟的泗州城。

明清时期天津繁荣的运河水运

运河建设和维护并不容易,运输过程也非常费时费力。如文章开头所述,运河很多地段水深,大型运水车往上游,需要数万名民工拉光纤。人力水车缓缓行驶,江南的大米运到京城,发霉变质。

既然河运粮食不容易,为什么不用海运呢?

唐宋时期,都城在内陆,不能海运,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明清北京离海不远。我们可以在杭州和太仓等南方港口通过上海将大米运往天津。在天津下船的粮食将在一百英里内到达首都。宋代,中国的海船频繁往来于南亚和中东。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甚至起航万里。在上海路运输粮食不成问题。你为什么坚持大运河?为了找出原因,我们先从元朝统一中原说起。

上图_元代行省地图

元朝:海河并行,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元初,北方连年战乱,破败萧条,急需南方向北方输血。?政府的复杂程度,禁卫军的编制人数,都给江南?因此,袁婷着手准备统一后的漕运。

元朝开始借鉴前代的经验,采用的方法也是开凿大运河。忽必烈任命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运河,疏通废弃淤塞的旧运河路,开凿新河。至元三十年(1293)修成大运河,全长3000余里,南起杭州,北至大都。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交通,为北方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但是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粮食和水的运输都要通过陆路中转,成本非常高,效率也非常低。当初,朝廷的粮食是运到江南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浪费。人民不堪重负?。

于是,元朝于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尝试海运。超过46,000块石头通过海运被运到北京。?几经试验,终于在至元二十八年,四大船行合并为京城船行,形成了稳定的运粮体系。

大运河与元代水运

在元朝,粮食是通过海路运输的。一开始的路线是从刘家岗(今江苏太仓),顺长江而下,然后海岸线北上,进入今天的天津大沽口。但由于主要经过浅海,浅滩多,航行缓慢,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航程。于是在1293,新开了一条海线。离开长江口后继续向东,直奔外海?黑水海洋?到达威海成山岛后,向西前往大沽口。?从浙西到首都,只有十天?只要十几天,比几个月后的河运快多了。

海运粮食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量大,安全。成熟期一年运粮330万石,共运47次,运82917406石。中间损失只有158258石,损失率只有0.19%。

由此,快捷便利的海运与河运一起成为元代水上运输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后来江淮、中原爆发红巾军起义,运河全面封锁,一切运输靠海路。元朝廷迅速征召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海上安全。张和方代理海运,从中获取大量利益。后来,张士诚和方国珍被朱元璋清除了。元朝几乎灭亡了。

以上_朱元璋(1328?1398)

明朝废除海运,明初运河水运专业化,延续了元朝的江海并行模式。但由于首都在南京,运往北方的粮食主要是北方守边部队使用。而且朱元璋搞了军营制,让部队自己种地生产粮食,所以海运粮食的规模大大减少,一年只有40-80万石左右,只是元朝规模的一小部分。

永乐年间,皇帝计划迁都北京,漕运需求急剧上升。朱元璋留下的几艘海船根本不够用。永乐九年(1411),山东济宁府同治潘叔正上书疏通拥堵的运河和汇通河旧路。免除转业劳动的不仅仅是山东人民,还有国家无尽的福利。?山东各地的官员都积极推动开河造福全国的提议,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拉动GDP好几个点。

随着呼声渐高,永乐皇帝批准立项,会同河于1412年通航。朝廷发现畅通的运河解决北京的粮食供应绰绰有余,于是在1415年宣布停止海运粮食,完全采用河运。

上图_朱迪(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从此到清末的400多年间,河运完全取代了海运,但在河运的过程中,各种弊端逐渐显现:成本高、运输慢、受洪水影响。因此,有人提出恢复航运。比如明孝宗年间,邱卓认为,河运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在区区一条运河中,就是整个国家的生命线。元朝的经验成功地证明了海上运输的廉价、安全和可靠。然而,他的建议被许多官员拒绝,理由是航运很危险,风险不可控。

明的时期,因为运河年年修,屡修屡坏,王等人提出搞海运,于是在内阁首辅的支持下,抵制满清?海上天波防不胜防?这种压力,在隆庆六年(1572)开始了海上试航,但不幸的是,试航船队在山东福岛等地遭到飓风袭击,损失十艘船和五千石粮食。进攻者又占了上风,说,这条河可靠吗,频繁吗?海道是?怕路?。

这时,高拱被张排挤出去,没有后台支持出货。张任命著名的水利专家潘继勋治理河道,河道运输环境大为改善。海运迅速下马,河运地位得到巩固。

以上_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清朝:明朝的延续,道光开海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河运,一种独特的水运方式,但是河运中的各种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清朝政府。康熙皇帝上朝的时候,大厅里有三块大匾,上面写着最重要的三件事?砍掉弗朗西斯科?、?治河?,有吗?治曹?

由于河运的弊端,在清朝康熙到嘉庆的两百多年间,很多人提出要搞海运,皇帝也经常上书讨论海运。但是,反对者很多。主要原因是嘉庆年间两江总督金宝在《海运不可行十二事》一书中说,海运需要造大船,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且海上航线极其危险,路上容易发生事故。海上运输需要海军护航,以选拔民众;海运后,几十万内河士兵的生计无法得到保障。在舆论的反对下,天皇不得不放弃海运。

上图_道光,根据拉格伦收藏的关乔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画而成。

道光五年(1825),运河再次受阻,河道治理疲惫不堪的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搞航运。这个时候,朝鲜国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这一次,优柔寡断的道光帝居然独断专行,让江苏巡抚陶澍租商船试航。

终于在道光六年后,完成了654.38+0.63万石粮的运输。海运速度快,成本低,朝廷尝到了海运的甜头。道光二十六年(1846),海运粮食蔚然成风。进入近代以后,海上有了轮船,内陆有了铁路,南北之间的物流变得方便了,不用像以前那样搞大规模的粮食运输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停止漕运,中国千年漕运史结束。

以上_古代水运风光

海运比河运更快更便宜,但为什么明清总是难产?从明清大臣对海运的反对中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是大陆农耕文明对海洋的敬畏。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儒家不断强调农业是基础。人要好好种地,要老实。封建统治者把农民深深地束缚在土地上,拒绝商业。

大家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海洋充满危险,不安全。生活在海洋上的渔民和商人大多是小偷和海盗,这将影响封建统治秩序,瓦解农业社会。所以,虽然元代航运的成功说明航运是安全可靠的,但明清文人仍然认为航运是危险的、不正常的。

上图_明代《敌图》中的明军与敌军图像

此外,明清时期确实有来自海上的不稳定因素。

到了明朝,倭寇在海上肆虐,到了明朝后期,西方殖民者开始看管。清初郑氏集团占领台湾省,海上有反清势力复辟。这些政治因素使得朝廷不敢将漕运的命脉交给茫茫大海。

河运的相关利益集团也阻碍了海运的发展。

朝鲜有大量的河官,疏通运河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升迁政绩,也是贪腐敛财的机会。运河水运养活了数万水兵,也促进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无数人靠河吃饭。如果河运萧条,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失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不稳定。

因此,航运的停滞和海禁一样,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寻求稳定和安全的闭关思想体系。这种保守思想不仅影响了漕运,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正文:大狮子

参考资料:

1元史和明史

2 .《论明代漕运与漕运之争》。王丹妮。辽宁师范大学2018。

3《道光初年漕运研究》。倪玉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4《从海洋到运河:明代水运方式的演变》。李德男。(聊城大学学报)2012.6438+0

5《元明时期的海运与海禁》。朱子岩。(暨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38+0。

6《?河运?还是?坐船吗?明代水运方式的演变与思考。傅海月。(黑龙江省历史)2016.4.4438+0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图片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