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对城市的重要性是什么?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输送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通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市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大交通的角度分析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交通影响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根据我国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策(F. Laczer)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量”。

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史,无数的例子证明了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城市交通之外的大交通与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

第一,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交通与城市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到处都留下了交通标志。

1.古代内河航运引导城市布局。

在可考证的城市记录中,城市最早出现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如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上的底比斯和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的巴比伦。

交通可以实现交换所需商品、平均剩余物资和运输不同地区特殊物资的功能,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市场本身也是城市生活稳定性和规律性的产物。

水运是古代最有效的大规模运输方式,这些河流无疑是最早的交通要道。可见,城市起源于河谷地区并非偶然。

而且,城市发展与航运改善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水路交通对城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经济基地,隋大运河的开凿,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和当时还是政治军事中心的黄河流域,顺畅便捷地连接起来。大运河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流通通道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沿河形成了中国第一条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线,与沿岸的滁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城市。

2.现代铁路交通促进了城镇的迅速崛起。

工业革命后,铁路交通的发展使大宗货物在陆地上长距离运输成为可能。此时,一批新城市在铁路交通发达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崛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快速发展的例子。

20世纪初,石家庄村面积不到0.1平方公里,只有200户人家,600多人。

由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货物运输严重依赖铁路交通,从鹿晗线运往当时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在石家庄下车,再从石家庄运往正定,于是石家庄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崛起。

1941年2月,石太、石德、韩晶铁路贯通,进一步提高了石家庄的交通和经济地位。

石家庄解放1947。当时全市人口19万,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约2000万元。

3.现代高速公路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城市化。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建成后,两端的大城市会沿着高速公路逐渐延伸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的城市群,并在出口或立交桥附近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更重要的功能是对中心城市功能的有益补充。

比如贯穿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高速公路,被称为“加拿大的主要街道”,日交通量超过35万辆,高峰期超过40万辆。

之前安大略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多伦多南部1962。高速公路建成后,工业布局逐渐向北延伸,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心的工业走廊,集中了加拿大70%以上的工业,并相应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商业、文化设施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加拿大最高的。

4.综合交通带动城市群发展。

法国城市学家Gotman在其论文《城市群》(1957)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并预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若干大都市圈的空间集聚是成熟城市化地区城市地域系统组织形式的演化趋势,将成为20世纪和20世纪初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

长江三角洲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明显的交通导向性。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基本形成沿江和沿运河两条城市发展轴线;随着1904-191年沪宁、沪杭铁路的建成通车,长三角铁路沿线城市带开始形成;改革开放后,公路成为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的主要通道,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空间格局的主要框架。目前,长江三角洲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是世界上港口和机场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未来长三角将进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

随着交通条件的革命性变化,长三角将进行产业重组,城市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长三角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二,交通影响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交通通过改变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口迁移来影响城市发展。

1,交通改变产业布局

根据经典的产业布局理论,交通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变化往往直接导致产业布局的形成和变化。

在交通运输落后阶段,高昂的运输成本制约了城市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部分工厂在选址时都会把城市经济作为首要条件,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城市内部经济的多元化。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区位约束在减少,长距离的商品运输成为可能。中心城市周边的腹地市场开始成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开始出现,工业生产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专业化,促进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和城市向外分散发展,更多的城市将会出现。

此外,便捷的交通还可以促进沿线人口的快速流动,加速区域经济的对外联系,从而促进沿线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沿线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2.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增加交通投资会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交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交通建设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和服务需求影响较大,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的计算,从1985到2006年,我国交通投资每增加1%,将带动GDP增长0.28%,其中交通投资的直接贡献为0.22%,因其外部性而产生的经济增长为0.06%。也就是说,如果考虑交通的正外部性,交通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每年13.8%。总的来说,2005-2006年交通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248亿元,其中196亿元来自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是交通的正外部效益。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就业率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就业。

3.交通影响人口迁移的方向。

虽然人口的集中程度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人口的集中程度是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变化的。

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公路和水路运输的发展,客货运输的成本和距离都有所下降。

此外,交通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迁移的“拉力”不断增强,迁移渠道的阻力减小,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向城市流动。

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市化中后期,城市中心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交通条件日益拥挤,地价不断上涨。随着高速公路、现代通讯手段等高科技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家庭汽车的普及,距离不再是居民进城的障碍。

因此,当人口向城市聚集时,也会使大量富人外迁,最终导致郊区化的形成。

三。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建议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决定着城市体系的发展,甚至决定着城镇的兴衰。

交通线路的走向决定了产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方向,交通线路的空间组合决定了产业和城市的空间组织结构,主要交通方式的效率决定了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弹性和效率。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加速阶段。人在空间运动上集中在城市,物以强弱的方式集中在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因为这个阶段也是交通发展的成长期,可以考虑用交通的力量来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交通和城市分属不同的部门,不同交通方式的管理和规划也分属不同的部门,使得城市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步,应该是弱替代的交通方式,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以至于有限的资金中有一部分被用于重复建设。

为加强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要求* * *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交通项目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协调,以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统筹考虑城市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和不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