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历代的正史,是清朝乾隆年间确立的。它是从什么开始的?

“正史”之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天下有著述,皆有意为正史。”

三国时期,社会一直称之为“三史”。《后汉书》、《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后来出现了“十史”(即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的史书)和“十三朝史”(《十史》加《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明史》出版,加上以前的历史,总名《二十二史》。后加《旧唐书》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编纂的《旧五代史》也被纳入正史,由乾隆皇帝决定,合称为《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于武英殿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大型集。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韩曙(汉班固)、后来的韩曙(南宋叶凡)、三国志(陈进寿)、金淑(汤芳凌轩)等。)和宋蜀(南岳)。周树(唐令狐德芬等。)、(之等。)、南史(延寿)、北史(延寿)、旧唐书(后来的邵)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齐

1921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柯少文撰)编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大部分地方并未收录《新元史》,而是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部书都纳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