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霞山在哪里?

霞山只是一个小渔站。海边只有一个供民船停靠的小港湾。渔民赶上潮水在这里卖水产品和鱼,邻近的村民商贩则捡柴火、大米等生活用品与渔民交易。潮水涨成一条堤坝,潮水合拢。沙滩上只有几间一字排开的小屋,用来遮风挡雨。渔民们在海边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海圣宫”庙(海府宾馆旁),寓意渔民都是海的孩子,祈求平安。这也是霞山最早的建筑之一。早期的霞山没有确切的地名,周围零星分布着谢屋、霞山、炮台子、吴征、海头港、洪武等村落,曾统称为海头洪,属雷州府濉溪县第22府管辖。

峡山村是峡山最早的村落之一。

霞山最早的一条街——海滨街(现东堤路)

1899年,法国皇帝强迫清政府将包括霞山在内的51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912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法租界。法帝入侵后,军队驻扎在赤焰松和海头港,根据兵营的位置分别称为东瀛和西营。法人为了巩固和发展其殖民统治,在西营进行市政建设,并在刚成为商埠时,将兵营所在地改名为“西营”、“东营”。当时广州湾有东营、西营两个市,三个区(赤坎、坡头、淡水)。西营是法国当局在广州湾的最高行政首都,这也是霞山最初被称为西营的原因。法国侵略者称西营为“百亚特城”,以纪念其战列舰“百亚特”号首次登陆广州湾,但民间一直沿用西营营的名称。

峡山仅存的青石板街见证了峡山的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光复广州湾,1946建市湛江。西营是当时的一个市辖区,保留了地名。解放后至1956,湛江仍使用西营营名称,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行政机关设在西营。

在路的一角,昔日的洪武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峡山村的位置就在市委政府办公楼旁边,这成了峡山改名的依据。

解放后,当家作主的湛江人民纷纷要求把东瀛、西瀛这两个名字换上殖民烙印。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6月1957 65438+10月1日撤销西营、东营名称。撤销后,西营被纳入“湛江市”的名称,东营改名为赤焰松。西方阵营被“城市”所包含,造成混乱,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变化。湛江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市中心有一个大村下山村,就在市委办公楼旁边,经省里批准,于6月30日将西营改名为下山村,1958。此后,霞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霞山的地名几经更改和更名,见证了霞山的发展。

下山村文化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