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抗战史

右玉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要塞,春秋以来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混战,匈奴入侵边境,人口流失,右玉地区成为一片荒凉之地。秦初无郡,因拓跋珪建都乐圣(今灵儿以北),右玉属京郊,史称“乐圣金陵”。西汉高祖初,在版图上增加了钟灵县和李雁门县。明洪武二十五年设边防。永乐七年,大同右卫成立。正统年间,边关外的榆林卫并入右卫,改名为右玉林卫,隶属于大同府。清初改名为游余伟。雍正三年,建立右玉县,归硕平府,府设右玉。民国时,郡县弃留衙门,归城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

右玉县古称山原县。据《山西概况》记载,秦代山原县属雁门县。西汉采用秦制,东汉雁门郡南迁后,由定襄郡统治。汉末,所有郡县都被废除,北魏重新设立山原郡,后被废除。唐朝以后,这里是云中郡的所在地。明洪武25年设边防军,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将边防军外的榆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卫林卫,隶属大同府。清初定名为游余伟,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县称游鱼县,归朔平府,府设游鱼。民国元年(公元1912),废府留郡,归燕北路。建国初属察哈尔省,仍属雁北区。1958年与左云县合并,称为左云县。1961年,复县。1972,县城遗址由老城区迁至梁家油坊。

右玉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山西省文化强县,省博物馆收藏文物100余件。在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和仁人志士。比如北齐的高,在古代就是一个骠骑将军,战功卓著,官职在锦州。明朝的孙祥、何廷魁、马圭、马、马承玄、马承宗,史书上都是将军,官职在总兵之上。尤其是马圭更是出类拔萃。他是从官方到右翼的统帅,与李是一星。当时,人们称之为东马。清代也有五位文武状元担任知府、知府。解放后,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的耿,爱国将领,著名内科医生,著名学者、教授,都是右玉县的杰出人物。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县宣传文化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以及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县道情剧团在全省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县文联原主席傅品的小说《借个姑娘》,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获得赵树理文学奖三等奖和山西省文艺创作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