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剧?(简介)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通过文学、音乐、舞蹈、艺术等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有很多种。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芭蕾舞、歌剧等。戏剧以对话为主,如《电闪雷鸣》;歌剧以唱功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和结构,戏剧可分为全剧和独幕剧。戏剧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戏剧。话剧兼具悲剧和喜剧元素,古今中外在话剧作品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表演的基础和依据,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脚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有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戏剧性的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了人物性格特征,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作品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一个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长篇剧还有一个序幕和一个结局。

2、主要利用人物的语言(对话、歌词、独白、旁白)和动作来塑造人物: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都是高度个性化的,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适合舞台表演:

人、事、时、地高度集中。不要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件,太多的场景。

4.有一个阶段描述: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场(或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表情、动作、表演等等。1戏剧小贴士戏剧动作:(戏剧的动作)戏剧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表演艺术中又称为舞台动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动作视为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他指出戏剧模仿的对象(内容)是动作,模仿的方式是动作。从表演的内容看,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从表现手段来说,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戏剧是用行动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行动是戏剧的法则。

戏剧动作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来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动作。动作,作为一种生活语言,是指人的动作或身体活动。在戏剧艺术中,所谓的动作还包括身体活动,一般称为外部动作和身体动作。然而,戏剧动作的含义还包括无形的活动。

h .贝克把动作分为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活动,然后又分为以下五类:1,纯外部动作;2.人格行动;3.帮助剧情发展,解释剧情的动作;4.内心行动;5、静态动作。

j .h .劳森认为,在戏剧中,说话(台词)也是一种动作形式。

也有人认为戏剧动作的实际完成方式可以分为外体动作、言语动作和静态动作。

外体动作是指观众能直接看到的动作方式;言语动作指对话、独白、叙述等;静态动作,又称停顿、沉默等。,指剧中人物既没有明显的肢体动作,也没有台词,表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行动方式,是因为人物在静止的瞬间有着丰富的内心活动,他们通过演员的手势和表情向观众传达自己的内心活动。

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可以分为: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指的是动作的内容;为什么要做是指行动的心理动机;怎么做是指具体的行动方式。其中,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密切相关,前者制约后者。在剧本中,剧作家的提示一般只是做什么。要完成动作,行为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具体的心理动机),然后确立具体的动作模式。同样,人物的每一句台词(言语动作)都可以分解成说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

戏剧动作一开始是直觉的。戏剧正是借助动作,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与此同时,戏剧性的行动正在揭示。在戏剧中,人物本身的心理活动是非直觉的,各种动作都是非直觉心理内容的表象。

每一个戏剧性的行动都有内因和外因。行为的内因是行为人的心理动机;行动的外部原因是客观情况。情境塑造了一个角色,促使他(或她)在做出一个动作之前产生一个特定的心理内容。因此,每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都包括一个外部-内部-外部的过程。只有通过显示行动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观众会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

劳森说:“机动性”是戏剧动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流动性”是指其因果连续性,一个动作源于其他动作,同时引起其他动作。每一个戏剧场景都是由一个因果相同、可持续发展的动作系统组成的。

现代戏剧提供了一些新的动作元素,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声音。声音原本是戏剧中动作的辅助成分,或用来再现动作的环境,或用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但也可以是行动的要素;或作为冲突的象征性表达,或作为人物内心活动的直观表象。

戏剧情节:戏剧作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来说,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构成的生活事件和冲突的发展过程。

戏剧的情节是由连续的场景组成的。场景是剧情发展的基本单位,剧情随着场景的二次转移而发展。

这部戏剧的情节充满了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过程的线索和脉络,所以也叫情节线。情节简单的作品可以单线发展;情节复杂的作品可以分两行或多行展开。后者的线索分为两部分,主线是随着主要人物的活动而贯穿整个局面的情节线。随着其他角色的活动而发展的分支剧情线称为辅助线。副线需要与主线形成有机联系,起到突出主线的作用。线索也分明暗,通过人物本身的动作直接呈现在舞台上的情节线就是明线;人物间接介绍和说明的幕后活动的剧情线是一条暗线。主线通常很明显,但也有暗线作为主线。

人物的行动和发展是戏剧情节的外在形式;人物行动的动机和发展是戏剧情节的潜在动力。所以有人认为一部剧的剧情是由意图、击中意图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结局构成的。在不同风格的戏剧中,有的注重动作的外在力量(如情景剧),有的注重心理的深度(如心理剧)。

戏剧情节在作品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展现。同时,戏剧情节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功效和审美价值,能够吸引和愉悦观众。在戏剧创作中,不能忽视情节,使作品缺乏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不能单纯追求情节,从而淹没人物,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恩格斯曾要求戏剧达到“极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以及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要素之一。戏剧中用来表达主题的情节和情景。18世纪法国美学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指出,在过去的喜剧中,人格是主要对象。在严肃的戏剧中,情境应该是主要对象。戏剧作品的基础应该是情境。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将情境视为各种艺术的同一对象,但在不同的艺术中有不同的要求。在论述戏剧的特点时,把情境和冲突动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在现代戏剧理论中,有人进一步把情境视为戏剧的本质。马丁?阿诗玲认为,戏剧不仅是对人类真实行为最具体(即最不抽象)的模仿,也是我们用来想象人们各种情境的最具体的形式。在他看来,剧院是一个实验室,用来测试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大多数戏剧作品的前提都是:“如果呢?”他用这种方式概括了戏剧艺术的本质。现代戏剧的一些流派也非常重视情境的价值。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提倡所谓的“情境戏剧”,他强调“情境比我们头脑中的一切都重要”。在他的剧作中,基本内容是人物在情境中的“选择”,从而艺术地体现出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

戏剧情境作为戏剧作品的基础,由三个因素构成:剧中人物活动的特定时空环境;影响人物事件的具体环境;人与人之间是有质的关系的。一般来说,在各种因素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戏剧作品中,戏剧情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情境作为客观驱动力,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凝结成具体的动机并导致具体的行动,是人物行动的外因;2.它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所谓“根据”是指情境所包含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所谓“条件”是指各种事件;3.它是戏剧情节的基础,事件与人物的互动促进人物的动作,从而形成情节的发展;4.这是显示字符的条件。在戏剧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方式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为人物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刺激,促使他(或她)通过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需要去体验和表现他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来说,他需要体验和表现情境中的人物。普希金曾经把剧作家的要求哄骗成一句话:“热情的真实和假设情境中情感的保真。”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认为对演员的要求完全是这个东西。对于演员来说,剧本中已经规定了情境,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规定情境”。在他看来,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所面临的“规定情境”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这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时代,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它的补充,动作设计、表演、美术设计布景和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还有演员创作时要注意的一切。这里涉及的几乎涵盖了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应该注意的所有条件。演员在塑造角色时的基本任务是找出“规定的情境”,对其进行判断,体验角色的“设身处地”。通过有机的行动过程和行动系统,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观众对戏剧的欣赏也与情境密切相关。在一部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和表现特定的人物,观众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情境。通过自己对剧中人物“设身处地”的体验,对演员的表演做出审美感受和判断,与人物产生* * *声。在这种情况下,情境是观众与剧中人物合唱的媒介,也是对人物进行审美判断的前提。

戏剧性:戏剧特征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假设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显现。从广义上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戏剧性是指人物的内在活动(思想、感情、意志等心理因素)通过外在的动作、台词、表情直接表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在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受情境的调节和制约,而情境作为心理直觉——行动的手段,也是前提。具体情境——具体心理内容——具体行动,这是体现在戏剧作品中的一个因果链。同时,在戏剧中,每种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假设。相应的,“假设情境”也应该成为一种戏剧内涵。

人们在谈论戏剧时,往往会涉及到偶然性、巧合性、融合性等现象。特别是当人们把这个概念作为一种生活语言的时候,往往就把这个意思,也就是戏剧的本义和外义。

由于戏剧理论家对戏剧的特性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他们对戏剧有不同的解释。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把戏剧和冲突联系起来,认为戏剧在于紧张深刻的矛盾和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这种观点的通俗表达;

2.戏剧性在于戏剧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施莱格尔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

3.从戏剧与小说、抒情诗的区别角度探讨戏剧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戏剧下定义。德国剧作家和理论家弗莱塔格(Freitag)将戏剧视为凝结为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行动在头脑中造成的影响。由于戏剧的意义难以把握,有人转而从戏剧表演效果的角度来解释。比如威廉。阿彻认为戏剧在于虚构人物的表演能让聚集在剧院的普通观众趋之若鹜。美国戏剧理论家乔治?贝克将其定义为:通过情感渠道让普通观众对虚构人物的表演产生兴趣。

戏剧悬疑:(戏中悬置)戏剧编剧术语,又称“紧张”。编剧或导演根据观众看戏时情感需要被拉伸的心理特点,对悬而未决、结局难料的情节进行安排,以引起观众对结果的热切期待。它是使剧情引人入胜,保持并不断增强观众戏剧创作兴趣的一种主要方法。

戏剧悬疑源于人们心理上持续的怀疑和不安所产生的期待心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编剧理论中第一部涉及悬念的作品。虽然中国的戏曲理论著作中没有悬念,但李渔在《随想爱》的词曲结构一章中要求“收煞”,基本上与悬念内涵相似,认为“下面很难搞清楚,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戏剧悬念的构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人物命运潜伏着危机;

2.生与死,成功与失败都有可能,有两种命运,两种结局;

3.有势均力敌的冲突,必然有结果;

4.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动作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喜爱;

5.观众很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强烈的爱恨情仇是悬疑的两个重要元素。

剧本中悬念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类:

1,总悬念和小悬念。又称整体悬疑和主场景中的小张力格局。总悬念是全剧主要冲突的焦点,应该在剧本一开始就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加强,直至高潮。是贯穿全剧戏剧结构的情感支柱。小悬念属于剧本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景中的局部张力,起到不断丰富和强化总悬念的作用,在每一个场景或场景的结尾,将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个场景或场景。

2.期待悬念和突发悬念。期待悬疑是建立在不对观众保密的基础上的,是观众对命运和事态发展的某种预感和了解而产生的期待;突发悬念主要靠对观众保密,通过给观众惊喜来增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中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局面和危险转折,也叫意外或惊喜。

在实际创作中,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剧本对这两种悬念的运用方式是不同的。注重人物描写,运用期待悬疑;插曲式戏剧使用更多的突发悬念。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存在互补关系。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通过预期的悬念来维持观众的情绪,也通过突发的悬念来引起戏剧情节和观众情绪的起伏,从而进一步强化冲突的张力。

悬念的形成、维持和强化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艺术手法,一些戏剧理论也称之为“拖延”或“缓和”。是指作者在冲突尖锐、情节紧张的过程中,利用矛盾双方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一个情节或穿插在边线上的场景来压制或干扰冲突和戏剧情境,产生暂时的表面温情,但实际上强化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强化了观众的期待心理。拖延战术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冲突的紧张时刻突然结束,让你想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听听下一次分解的悬念和间隔,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效果。

悬念与延时交替的格式与观众看戏时的心理承受极限有关。持续的紧张只会让观众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就是调整自己的情绪,为进一步的紧张做准备。

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矛盾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会出现曲折、进退,必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要知道戏剧如何安排悬念,首先要熟悉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规律。戏剧悬疑的审美价值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和人物发展逻辑。

剧本:(Play-Script)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方式为主,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学文体,是戏剧表演的书面依据。在文学领域,它是文学作品的特殊体裁,在戏剧实践领域,它是戏剧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叙述者都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但在歌剧中,通常用歌词来表达。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以剧作家的口吻写成的叙述性描述,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说明,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肢体动作、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描述,对布景、灯光、音效的要求等。

在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是在戏剧正式形成和成熟的时候。古希腊悲剧从最初的酒神仪式发展到一门完整的表演艺术,从根本上标志着大量悲剧剧本的出现;中国宋元时期的戏曲、话剧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最可靠证据。印度和日本古典戏剧的成熟也以一批代代相传的剧本为标志。但也有一些成熟的戏剧形式是没有剧本的,比如古希腊罗马的一些滑稽故事,意大利早期的即兴喜剧,日本歌舞伎的一些口头戏,中国唐代的歌舞小品和滑稽小品,现代的哑剧。这类剧的表演有时是以一条不成文的情节线索为基础,有时会有一个书面的情节总结,以提纲的形式描述场景的大致情况。这个剧情概要叫做“幕表”。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和中国的早期戏剧(新剧)多采用幕制演出。屏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剧本。

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表演为目的,或者说不适合表演,被称为“案头剧”、“书房剧”。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者以戏剧的形式写了很多诗,这些诗只是供人阅读的。剧本创作作为戏剧表演的文学基础,要处理好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关系,以表演为目的和归宿。

在实际演出中,有的导演根据演出需要,对编剧写的剧本进行适当处理,构成了专门为演出而写的演出本,也称台本。表演本一般不改变原剧本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