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此相似,PK台上输赢如何?
一:贤臣。
夫差唯一的好臣,大概就是伍子胥了。他辅佐过两代吴王,夫差尊称他为“父”。但在多次军事讨论中,他与吴王夫差意见相左,导致夫差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最后“献出”了自己的宝剑,将吴老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伍子胥死不瞑目,因为他恳求前王立夫差为太子,就注定了吴的灭亡。
项羽的大臣之一,也是他的“子父”——范增。虽然范增的贡献和事迹不如伍子胥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在羽林军中的作用和威望是不容忽视的。他对项羽绝对忠诚。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白白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怀疑他不忠,把他送回了老家。途中因愤怒过度复发,猝死在路上。他也死不瞑目,因为他的悲剧结局是注定的,就在他选择项羽为王的那一刻。
两个圣贤,朝代不同,结局相同。诚然,一个同伴就像一只老虎;忠言逆耳,这话没错。怪只能怪他们侍奉的国王太不讲理,也只能怪自己没找到好国王。
第二:对手。
勾践的辛苦,恐怕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知道!勾践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个伪装能力超强的人物。十年的屈辱,十年的积累,十年后他实现了对吴的大规模毁灭!不管过程有多艰难,他终究是一个胜利者。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他的伪装能力和勾践一样。他甚至可以用项羽的叔叔项伯来取保自己的性命。无论是善于用人,还是不辞而别,都将赢得大人物的天下,强大起来。
两代国王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非常艰辛的代价,但最后都成功了。这是历史的固定模式吗?不要!他们的努力有目共睹。
第三:性格。
伏羲和项羽有那么多相似之处,我都不知道从何说起。首先,他们都太自大,太任性。比如夫差的齐国之战,项羽的鸿门宴,他的坐尊就可见一斑。其次,他们都有不必要的痛苦。在吴国庆典上,伍子胥曾有意让夫差借此机会杀掉勾践,以免后患。但就是因为勾践为夫差唱了一首《功德赞歌》,吴王才受不了,完全没有必要;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杀了刘邦,但就是因为刘邦的伪装和几句好话,他才忍了,也没必要。还有,他们都是有良心的,死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罪:夫差脸上蒙着布自杀了,哀叹自己没脸在阴间见伍子胥;项羽也叹出了愧对江东父老的话。
性格相似,命运相似,一个早,一个晚。我还在想:如果当时范增用伏羲的例子去说服项羽,不知他能不能毫不留情地杀死刘邦?未知。
夫差PK项羽,谁也说不清谁胜谁负。我只知道历史的教训太多,类似的事情太多。关键是从相似中悟出道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读历史就是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