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死亡之海
夏等科学家实地考察后发现,罗布泊并非因地面大规模风蚀而形成的“游荡型湖泊”,其水体变化受来水湖泊体系变化控制。
据夏介绍,从海拔高度上看,罗布泊和它南面的卡拉顺都是平原上的小洼地,罗布泊更低。
“罗布泊最低点778米,与罗布泊相邻的卡拉和顺湖最低点788米,相差10米。水往下流,罗布泊流回喀拉和顺的可能性不大。”夏率领的考察队在考察中还看到,干涸的湖底是坚硬的盐壳,用锤子很难敲碎。"风蚀不容易再次降低湖底."
根据斯文·赫定的预测,大约在1500年左右会形成高度超过100米的沉积物。但湖底钻孔取样测年结果显示,湖底沉积物深度为1.5米,沉积于3600年前。而且沉积物中含有香蒲和莎草科的花粉,这些水生植物的花粉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夏认为,这说明在过去的一万年里,罗布泊经常有水沉积。
水一般先流入喀拉和顺,最后到达目的地罗布泊。卡拉和顺湖也是淡水湖,不是终端湖。
所以“罗布泊是一个南北走向的‘流浪湖’,不太现实。在历史时期,罗布泊的水体从未倒灌到卡拉和和顺湖。”夏对说道。
现场看,罗布泊及周边地区是宽浅的洼地,高差不大。2003年秋,夏带领科考队在湖底实测出一条长达50公里的水平线,最大高差只有3.02米。
“由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频繁的变化和改道,末端湖泊罗布泊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罗布泊的“大耳朵”为什么会形成?
“罗布泊干湖盆的形状,卫星上拍的图像,很像人耳朵的轮廓,所以叫‘大耳’。这个大耳朵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夏参加中科院沙漠考察组,1980年5月访美时,在华盛顿遥感专家阿尔巴兹做客,看到了这幅挂在阿尔家的“大耳朵”图。艾尔通指着“耳轮”、“耳垂”和“耳洞”,问夏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夏·成勋一时答不上来,但他告诉艾尔,“我以后再告诉你。”
通过将“大耳朵”嵌套在有地形高程的地形图上,夏发现,“大耳朵”的范围正好是罗布泊海拔780米的等高线,测量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
“我们终于给出了大耳的答案:‘螺旋’是湖水收缩蒸发的痕迹;‘耳洞’是伸入湖中的半岛,把罗布泊分成两个湖;‘耳垂’是卡拉和顺胡注入罗布泊形成的三角洲。“夏和项目组的科研人员,经过水准测量、光谱测量、剖面取样分析等综合分析,进一步对罗布泊的“大耳朵”有了新的认识:罗布泊“大耳朵”的形成受原始湖岸地形控制,特别是受伸入湖中的半岛控制;“大耳”形象上的“螺旋线”是湖泊萎缩盐壳形成过程中的年、季节律线。
夏等科学家确定“大耳朵”是湖泊快速后退形成的,具体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4至5年之间。
是什么让楼兰古国不再繁荣?
1901年,斯文·赫定在当地导游的帮助下发现了罗布泊北部的楼兰古城。这次“沙漠重现庞贝”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中外学者认为,古楼兰国曾在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楼兰古城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而昔日西域政治、经济、交通的枢纽,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地,楼兰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干燥的气候导致大量人口迁移;高山冰川萎缩,河水量减少造成古城衰落;河流变迁使居民迁徙,楼兰被遗弃...也有人提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罗布泊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楼兰的兴衰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夏认为,单一因素不能完全揭示楼兰兴衰的原因。
“路断城空”和“水断城空”是楼兰兴衰的两大因素。夏等专家认为,交通路线的变化是楼兰兴衰最直接、最敏感的因素。西汉时期,楼兰成为西域重要的交通枢纽,肩负着“运水运粮迎汉使”的重任。为了保护这条通道,官员们开垦荒地,带来了楼兰的繁荣,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门户。但天山南麓的路逐渐取代了经过楼兰的路后,不知不觉失去了中西交通的中继站地位,因为路断了,城空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楼兰古城位于孔雀河下游,水系变化很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另寻栖身之所,即“水破城”。
“一个世纪以来,罗布泊从一个辽阔的湖泊变成了一个干涸的‘大耳朵’。它所经历的沧桑,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干旱地区的发展史。”从事沙漠研究50年的夏开始思考罗布泊的未来。
罗布泊终于在1965干涸。
1,3700-2500年前,罗布泊演化中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干旱事件。当时东湖和西湖都干涸了,东湖从这个时候开始干涸,一直到公元1958年。
2.2500年至1200年前,气候好转,西湖涨水,湖面一度扩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为咸水湖。
3.1200-700年前,是罗布泊气候环境最好的时期——中世纪暖期,是一个淡水湖——咸水湖,面积2500平方公里。
4.从700年前开始,该湖逐渐干涸,并在公元1930年左右一度扩大。西湖面积1.900平方公里。1.958年夏,天山被淹,东西两湖同时注水,形成5350平方公里的湖泊,但在1.965年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