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的发展阶段
这样规定的汇率可以浮动,但幅度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边界叫做黄金运输点,黄金运输点等于铸币平价加上从一个国家出口或进口黄金的成本,包括包装和运输黄金的成本以及运输保险。如果汇率的波动使得在两国的国际结算中直接使用黄金比使用外汇更划算,那么交易商宁愿直接装运黄金。通过这一机制,汇率波动可以自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借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交换心理理论、货币分析理论和金融资产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汇率的决定因素。
国际借贷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格森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为背景,比较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来自于国际借款。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本期贷款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贷款;固定贷款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贷款。只有浮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个国家进入实际支付阶段,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供给就会大于外汇需求,从而导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在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因为它在其发行国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因为它在自己的国家具有购买力。因此,确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应该是两种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因为它是从货币的基本功能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汇率的,逻辑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应用广泛。交换成本理论在中国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际应用。
交换心理学理论是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阿尔伯特·阿夫塔格里昂于65438年至0927年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但个人需要外汇不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力,而是因为他们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渴望。这种欲望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和商品一样,对每个人的边际效应都不一样。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和预测。
货币分析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引起的,而货币市场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国内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最终决定了汇率水平。货币分析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全面总结了浮动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的超调现象。
金融资产理论阐述了金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一国居民可以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其总额应等于该国拥有的资产总额。当各种资产的供给发生变化,或者居民对各种资产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投资组合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时,居民会调整现有的投资组合,以满足自己的意愿,实现新的资产市场平衡。在调整境内外资产持有量的过程中,境内资产与境外资产之间的置换会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化,从而带来外汇汇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