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历史

白茶,被称为茶中之宝,历史悠久。东汉时,一个名叫胤禛的年轻人在家乡种植了一种自制的“茶”,拜访了著名的儒家大师许慎,被家人为难,于是他在屋檐下的地板上咀嚼“茶”。一时间,许慎的整个宅邸都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许慎从源头踱步出来,立即请胤禛进书房沏茶,却见其容颜绝美,白叶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产品味道清新、爽口、醇厚,偶尔有淡雅、苦涩。也启发了他在《说文解字》中对“茶”的注释,用“玉、明、玉”翻译“茶”的色、香、味。[2]

白茶

白茶之名最早出现于唐代陆羽《茶经》第七事,其中记载:“永嘉县东有白茶山。”陈垣教授在《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是长溪县的辖区),是白茶的起源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有栽培“白茶”品种。因为它只有名字,能否作为产地证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有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杨先生持此观点。他在《白茶起源探讨》一文中提出白茶比绿茶出现得早。[3]

宋徽宗(赵霁)在《大观茶经》(写于1107 ~ 11110的《大观》一书中,有一节是专门讲白茶的,它不同于一般的茶。它的条条有解释,它的叶子很薄,在森林和悬崖之间,它是偶然诞生的,虽然不是人力造成的。有,不过四五个;活着的,但一个或两个植物;造出来的东西只停在第二个和第三个胯部。芽不多,特别难蒸烤,汤一丢就成了俗物。必是精微通体,故清如玉,无与伦比。浅烤也有,但比较劣质。宋代皇家茶园位于福建省建安县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县)。《大观茶论》所说的白茶,是早期北苑渝北茶山出产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帝郡向宋徽宗进贡茶叶和银针,“令其喜,得年号,故改县名关帝为政和”。

白茶产于清代嘉庆初年(1796)。当时闽北菜茶品种是鲜叶。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政和铁山乡人种植大白茶,光绪15年(1890)试种成功销往国外。白牡丹创建于建阳县水集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以普通红茶、绿茶两倍多的价格运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