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转型!安史之乱对历史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气质。一场看似很小的战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余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烂柯任军吧!
(《妖猫传奇》剧照)
一、安史之乱与盛世的终结
唐玄宗统治时期,建国以来100多年的积蓄倾泻而出,绘就了一幅盛世的壮观画卷。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从田字到庶人,无不以“我的唐”为荣。在这个盛世,什么都可以忍。皇帝是统治世界的“天可汗”。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都是唐朝的臣民。大唐文化通过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而变得多姿多彩,兼收并蓄。
(《妖猫传奇》剧照)
面对如此盛世,老玄宗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政治气魄和进取精神。唐朝百年发展的隐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茁壮成长,发展到吞噬唐帝国的程度。玄宗晚年的任人唯亲无疑是催化剂,大大加速了矛盾的进程。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在短时间内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安史之乱平定后,仍有一系列后遗症困扰着唐朝,使唐朝无法太平。回忆起噩梦般的灾难,面对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很多学者都在反思安史之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积极寻找对策,做出了很多改变。而这诸多变化,无疑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二、“天可汗”到“华夷粉”
安史之乱后,唐人有意识地寻找这种混乱的原因。因为起义军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他们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多为契丹人、突厥人和西人,矛头直接指向胡人。战争期间,为了迅速平定战事,唐朝多次向回纥借兵,回纥也慷慨相助大唐。但每次胜利后,回纥总会掠夺当地作为回报。回纥帮助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后,这两地的居民遭受了几天土匪般的野蛮劫掠。另外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东北边防军,东北造反。唐帝国慌忙召来西域边防军反击叛乱,造成西域边防军空虚。西部的吐蕃、南诏趁机入侵,带来了连续不断的军事灾难。
(长安胡人最长的一天剧照)
安史之乱引起的诸多连锁反应,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连年不断的战乱,而这背后又有胡人的影子。这些战争无疑加剧了唐士人对胡人的仇恨。唐朝建国之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民族融合。隋唐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国力的强大,大大加强了对周边民族的控制能力,汉族和各民族整体上保持着和谐的局面。而且唐力的皇族蕴含着鲜卑族的血脉,唐朝开创了中外统一的宏伟局面。《天可汗》唐太宗读史时提到“自古以来,帝王虽有平定仲夏之举,却不能侍奉荣帝”。然后得意洋洋地说:“自古以来,中国就被重视,我也爱它如一,所以它所有的物种都像我的父母。”
这种中外融合的局面在安史之乱后被打破,士人头脑中确立了防夷夏的观念,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日益加深。大诗人白居易《法曲——梅烈胜,华政叶盛》诗中有云:“法曲与法曲并外曲,外音邪乱。随着混乱和天宝的结束,陈虎将在明年建造一座宫殿...我希望我的牙齿是开放的,诚实的,这样一夏就不会入侵了。”诗中的“法曲”是一种胡音乐。他认为正是这种胡音乐断送了中国真正的音乐。正是因为唐朝的人沉迷于胡风,胡人才入侵。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但是当花萼楼在胡风影响下玩彩羽的时候,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胡人会背叛和伤害大唐。
(《妖猫传奇》白居易)
第三,“走出去进相”到军民分支
毫无疑问,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藩镇割据和军人专权。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唐朝赋予平叛使节进一步的权力,使他们掌握着完全听命于将领的武装力量。此外,唐婷还引诱了大量的安史之乱,这些安史之乱在投降后仍保持着原有的编制。藩镇问题最严重的是叛军老巢河北,典型的就是和硕三镇。韦伯、卢龙和程德名义上服从唐太宗,实际上却成了独立的诸侯。我们在三镇的使节完全是世袭或者由士兵选举产生的,只需要在新的继承人产生后向唐婷报告;三镇税收完全截留在当地,由地方将领支配;三镇实际上变成了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社会,三镇都保持了强大的常备军,以抵抗唐朝的削弱或相互征服。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形势图)
霸气的武将让文人对军人的先入之见越来越深,早在玄宗就萌发的军政分家的想法成为现实。在唐朝以前,官员担任公务员或武官没有严格的限制。以武定国策,以武征服天下,曾是无数士人的理想。以三国时期为例。司马懿、赵云、鲁迅都是有名的儒家将领,而吴国的军事统帅梦露读了《孙子兵法》印象深刻。当我们到达唐建国时,这种现象达到了顶峰。
隋唐王朝的创建者和上层贵族都起源于西魏北周时期的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最初是来自吴川镇的军事集团。隋唐皇帝当武将后,有很强的尚武精神。初唐时,李靖、、侯三人都以军功相拜。所以区分军民是一种常态。到了玄宗时,张说,牛仙客、李等人都是从地方调过来的时相。以为相的李,为了避免军中将领争权夺利,写下了“文士为将军,怕成为箭石,不如用冷蛮夷。蛮夷善战勇武,汉人无党养。”这触动了玄宗对朝臣与边关将领勾结的担忧,同意了这个提议。因此,兵权逐渐掌握在安史之乱、哥舒翰等重武轻文的少数民族,或教育落后的汉族士人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唐朝开国贵族已经完全识字,不用再浴血奋战来谋求高官厚禄,也逐渐鄙视武职。武将群体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长安最长的一天剧照)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武将独裁的现象。现实和文化的偏见使文人对武人恨之入骨,对武治更是不齿。士无不以公务员为荣,以武职为耻。晚唐时期,朝臣多次抨击武则天的武功,缩减其规模。同时降低了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吕尚的祭祀标准,体现了对武人的歧视。唐朝重建的功臣郭子仪为人善良,但汤玉林记载,他因为一个法官讽刺他是“军人”而大怒,杀了这个人,说明他非常在意被称为军人。唐朝末年,一个叫张宗厚的中央官员到河北,讽刺当地的陆军将领说:“今日无事可做。今日你知一丁字弓,不如得二石弓。”此人最终被军士作乱所杀。
唐末五代,兵权达到顶峰,梁、唐、晋、汉、周五、北宋诸帝都是凭借兵权上台的。然而,在宋太祖以一杯酒释放了兵权之后,武人不仅在声誉上被贬至低谷,在实际权力上也处于真正的劣势。全社会形成了尊文抑武的氛围。即使是像狄青、岳飞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也一直为文人阶层所不齿。此后,汉族逐渐失去了尚武传统。
文对说:
近代以来,日本历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唐宋变革论,指出安史之乱是中国中世纪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线。日本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中国由开放的唐国变成了内向的宋国。的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因为起义军的身份标签是胡人,而且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他们要么借机威胁,要么趁火打劫。近百年来唐朝开创的宽容胡风的传统受到了士人的质疑,防夏再次被摆上台面。中国文化逐渐内向,开始排斥周边少数民族,强调异国与夏国的区别。大乱之后,藩镇割据、军事人员垄断的局面,使得士大夫处于弱势群体,不得不在文化上歧视他们,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出门入相”的传统被打破,政治完全被文人掌控。从此,汉族逐渐褪去了尚武的气质,变得温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