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讲一个明末清初的故事。

这期间皇太极进攻朝鲜,几次胜利后朝鲜投降,缔结了对清朝非常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资。皇太极最初提出三个条件:割地,生擒毛,派一万军队援助中国。朝鲜不可能接受这三个条件,而是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那之后,

明清战争,朝鲜改中立,让清朝没有后顾之忧。

皇太极对朝鲜作战时,袁崇焕加紧在金州、中左、大凌河修筑工事,派水师支援皮岛的毛,并派、朱美等9名将领入侵三岔河牵制清军,与朝鲜团结一致。然而,朝鲜很快就在城下与清朝签订了联盟,赵率教等人领兵返回,没有与清军联系。

皇太极没能和明朝达成和平协议,但是他看到袁崇焕的筑堡工作非常积极。时间拖得越久,将来进攻就越困难,于是他决定“以战媾和”,进攻宁远。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自率领两黄旗、两白旗进攻辽西城堡,攻占大凌河、小凌河两座要塞,随后进攻宁远外围要塞锦州。

5月11日,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将其包围。此时镇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守着城,派人和皇太极讲和。这自然是一个等待增援的计划。皇太极失手,攻城越急。

袁崇焕派祖大寿、尤氏禄带精兵四千,包抄清军,又派水师攻东路,以声东击西。这个时候天热,海面上没有冰,海军需要。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个人的人品本来就很低。努尔哈赤攻打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钟君(参谋长)。袁应台是个不懂军事的平民,但赵率教没有尽到参谋总长的职责,战役进行得一塌糊涂。清军攻打辽阳,袁应泰牺牲,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我不知道如何幸运。

免了,想必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一败涂地,关外所有城市都成了无人之地。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领着仆人去接前屯尉。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已经被蒙古人占领,就不敢再进了。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所以他没有去自救。后来宁远赢了,却要分功,以至于被曼贵骂了一顿。

它引起了一场大风暴。

和满清起冲突的时候,袁崇焕还挺支持他的。赵率教感谢他的好意,袁崇焕总是用忠诚鼓励他。到了锦州大战的时候,他突然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夫、副总兵朱美等将士英勇奋战,视死如归,与皇太极部下的精锐士兵打了三场胜仗,三战二十五胜,百战百胜。从5月11日到6月4日和2日。

十四天里,天天无战事,战况如宁远大战一般惨烈。六月初四,皇太极增兵,猛攻。西方的大炮、大炮、燃烧弹、箭头放在锦州城内,清兵伤得很重。进攻到了天亮,皇太极见自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好退守,在孝陵河边扎营,等待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由懦弱转为勇敢,眼见敌人死守城池而逃,24日又由退缩转为激战,后来在保京战役中血战身亡,最终与满桂齐名于史,成为当时的两大大将。他的这一重大转变是袁崇焕领导能力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证明。

皇太极收拾人马,转攻宁远。

上一次清军在宁远大败,将士们对袁崇焕望而生畏。大贝勒戴珊见城池准备充分,便停止了战斗。皇太极对众将说:“我不能先攻宁远,但这次也不能攻锦州。若不能再攻宁远,我将身败名裂。”于是下令总攻,把明骑兵打垮在城门口,把城墙打薄。

相比宁远一战,袁崇焕的战斗力有所增强,敢于在城外作战。上次让清军撤退,我派了50个敢死队在城门捡箭,可见我不敢开城门。

满桂带领明军在城南布阵,城墙下摆开炮阵。皇太极假装战败,想引明军进攻,然后伏击。但明军并没有上当,也没有穷追不舍。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着城头喊了一声。满清在城外打仗。祖大寿和游士禄回攻清军后路。双方伤亡惨重,曼贵身中数箭。明军终于在战场上打败了清军,于是退入城内避难。战争非常激烈,护城河里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

守军还用葡炮狂轰滥炸,打烂了清军一大片营地和皇太极的白龙旗,打死不少清兵。据明朝的报告,皇太极长子召见贝勒,兔儿爷,胸口中箭,另一子苟贝勒在战斗中被明军射中,孤山四人(有7500人),鲁牛三十余人(有300人)。这篇报道被夸大了。其实根本就没有皇太极的儿子。

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但清方的记载也说:吉尔哈兰贝勒、萨哈连贝勒、瓦克达将军、阿格都有伤。

眼见部队损失惨重,皇太极不得不撤退,再次进攻锦州以南,却拔不出来。兵多伤亡,大将觉多柏山、巴什被杀。七月,清兵大败,退回沈阳。

这场战役在明朝被称为“宁晋胜仗”,是明军对清军的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论文中声称最重要的贡献是曼归(1)。他和满桂一直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他辩称宁远的胜利多是因为满桂的功劳,可见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宁远第一次胜利在天启六年正月,宁晋第二次胜利在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16个月里,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了锦州的工事,固守清军的后路,让皇太极有了后顾之忧,久久不敢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后攻宁远,势头一直受挫。可见袁冲

桓这16个月的准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果有更多的和平时期,情况肯定会改善。

这场战役大获全胜的主要军事因素之一就是葡萄牙的红炮。在明朝已经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和米克尔看到了明清制造战争的机会,就动员澳门的葡萄牙人为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召回被驱逐的祭司。原本秘密的传教士变成了公众,而大量的葡萄牙人

葡萄祭司和枪手进入中国(2)。后来,中国在外国牧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造了自己的枪。铸炮亦名“安国将军,全军抗击辽、”,并送官祭炮,邀将军破敌。直到若干年后,金人在投降的明人的帮助下,才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他的进士考官韩丕和赞助他的谋士侯尧都是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扣工资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保卫锦州和宁远,他也是相当妥协的。各省督抚为魏忠贤健生殿。袁崇焕不同意,马上罢官,保家卫国。

野心无法伸张,只好在当时的吉辽为魏忠贤建了一座神社。

但魏忠贤仍不满足。所以,尽管宁晋胜利了,袁崇焕除了升职什么都没得到。奉承魏忠贤的官员有几百个,但都是因为功成名就才升官的。原因是他们在朝积极策划,连魏忠贤一个婴儿都还在襁褓中,所以封了数。魏忠贤是宦官,没有儿子,只好封了侄子,又封了侄子的儿子。

这时候魏忠贤甚至叫了一个名臣来打袁崇焕,说他不救锦州是“士气低落”。在这样的压力下,袁崇焕不得不自称生病,请求辞职。魏忠贤当即批准,派兵部尚书王志臣接任。

皇太极闻讯欣喜若狂,但当他听到给袁崇焕的罪名和评语竟然是“老古董”时,惊讶了许久。袁崇焕这样的人“死气沉沉”,却不知道谁“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的时候,心里感慨万千。那时候他才四十岁左右,正值壮年,正是大显抱负的时候。

反而在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迫退休。他的下属既惊讶又愤恨。他给某部写了一首诗,诗中说:“我们同仇敌忾,彼此立下大功,皇上恩情也重。”。但我的苦心只有后人知道。建功立业固然好,回家休养也不错。我们不必为我的去留感到不公平。这首诗表明

很有气度。不过,他还是很感激天启皇帝。他原本是一个七品知县。从天启二年到七年夏,短短的五年半时间,几乎年年高升,中间甚至跳级,直奔“辽东巡抚、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顾问”,真可谓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职太快,有一次去婉言谢绝。他说在同一时期,

官职最高的人也比他低几个档次。为了给属下将领做个榜样,请皇上收回他的升迁。皇帝回答:你连续三次下贱,品德很好,但是你立下了大功,你的升迁是应该的。

他在回广东老家的路上,路过大玉岭时写了一首诗,表达对天启的感激之情。他心里知道天启是个昏君,却对自己很好。

他去了广州,参观了光孝寺,踏上了佛土。他不禁想到自己这辈子杀过很多,和环境不协调。然而,那只是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英雄无悔,但不必向菩萨低头,杀了该杀的人也无悔。

(1)袁崇焕在论文中说:“十年来,天下之兵,皆不敢与奴马对峙。就在去年,我还从城市上空发起攻击。从现在开始,一刀一枪,下来拼命,不顾野蛮人的凶残。我又喊了一声,就绕道去追了。诸军义愤填膺,誓要一战败贼,这多是将军之功。”

(2)马丁的《鞑靼之战》大赞葡萄牙传教的贡献,说:“上帝会保佑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所以中国皇帝打赢了鞑靼(指满清)之战。”事实上,天启帝信鲁班,不信基督教的上帝。

根据冯的翻译和沙卜烈的《明末教廷耶稣会士波密格传》,崇祯三年,澳门的葡萄牙船长率领400名士兵和10门大炮入关。广州巨商怕失去垄断中西贸易的好处,对朝臣慷慨,百般阻挠。贡沙后葡军司令西劳在登莱阵亡。小说《染有皇室血统的剑》简介。

(3)袁崇焕《送别陈毅南征荣将军》:“慷慨同恨日。身在百战之中,在工作中会有智慧,在家庭中会有牵挂,只是后知后觉。麋鹿将归山,独角兽将画亭。留与不留都不奇怪,秋草要走了。”其中,“好工人是主要关心的”这句话不可避免地含有苦涩的意思。天启绝不是英明神武的主。这在世界上是众所周知的,他是如此成功。结果,他得到了这样的“尽快”,这样的“明”

主啊,真的“清楚”了。

(4)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十日谢胜尹姝》说:“况且军男争先,少立则欲移厚,不愿意则想,恐惹朝廷,挑拨同类。今天,边疆从来不是一个人用的,我病得最厉害。我今天不太平,怎么消除将军之间的竞争?匡臣无富贵之心,帝亦学之。”朝廷对这份奏折的回复是:“冯”

圣旨:袁崇焕救市,恩赏不为过;是三疏字控字,越让越多。还在努力服从命令。魔法部知道了。"

⑤袁崇焕《归玉龄》:“十年辛苦,心渐反。忍着说还是山?很难说是错的。主恩天地,我遇古今。几卷印完,就像回到了旧时代。”

⑥袁崇焕《会虎林寺口》:“四十余年,只树隔红尘。如今,我已经踏上了国王的土地,我也学会了过去杀人。

从65438年到0644年,明朝的大崩溃达到了最后的悲惨时刻。随后几年,清军南下,将其征服推向全国。南方最后的抵抗在混乱和溃败中,最后收缩到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岛屿。在这幅战火连绵的画面中,崇明岛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推上战争的风口浪尖。第一阶段:最后的抵抗,1644-1645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4.25),李自成大军入侵北京,明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杀。13天(5.18)后,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南京,当地官员在悲愤中当即决定在南方组建政权。坏消息不断传来:事实上,在斧王继位为洪光皇帝时(6.19),清军已经在两周前(6.5)进京,准备立即攻克江南。在清军攻克江南的战争中,东南的反清抵抗逐渐萎缩到了水面——清军的强大对于太湖和东海的水军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在南方组织的防线中,长江防线也相当重要。洪光登基后不久,南京官员景本彻(镇江丹阳人,1634进士)奉命在峡江监军,到达崇明,组织水军。南京失陷前,他反对史可法收复北方的策略,坚持以南方为明朝的复兴基地。1645年2月,崇明县令许定走马上任,景屯营设在县城西北的石桥河,称为“四会营”。与此同时,崇明人沈(时任南京政府博士)奉命将坦克船改装成长江战船,负责军事后勤,他很快就致力于将崇明岛建设成为“明日积极分子的海上基地”。荆的防御计划得到了沈的支持。崇明当时是著名的海盗巢穴。从1640开始,这个县城的人就和江北的穷人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200多艘船,上万人的海盗集团,两年后才被平定。其首领古戎被招募为总经理,指挥他的440名愿意当兵的兄弟。古戎对海上航道非常熟悉,当时江北的船只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开始和京奔驰招募的民兵产生摩擦。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崇明这个海上孤岛,如今成了江南抵抗分子的绝佳避难所。南京失陷后,明成祖益阳王(周廷王之孙)在太监李果的陪同下从苏州逃到崇明[4]。当时清兵已经推进到了长江以南。1645年夏,史可法前部将李成栋率五千大军攻清后嘉定(7月29日)。经过一个月的英勇抵抗,该镇遭到屠杀。李立即转向松江。松江的反抗是由吴志奎等人领导的。他是吴淞的连长,南京沦陷时乘船逃到崇明岛。他指挥当时南明残存的大部分水军,前往崇明迎击荆。他还想与浙江东部的王陆朝廷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占领江南的一块根据地来恢复明朝。于是他带领人偷偷进入太湖和胡帽湖,对清朝刚刚任命的县官发动攻击。结果,1645年9月,被李成栋两万人的优势兵力攻击,大败。吴本人被捕,押解到江阴投降,最后被杀。松江诗人(柳的情人)是复明最积极的一位。在他看来,关键是一场区域性的共同起义,而他之所以得到重见天日的据点崇明岛的军事援助,是因为岛上的明海军曾经是,并且一直是长期以来江南抗战的主要依靠之一。清军攻破嘉定后不久,靖派兵攻打吴淞作为回应,但被击败,退回本岛。半年来,“海上人虽不敢登陆,军中仍无海军战船”(《海角遗风》)。当时的崇明县长许定已经离职,岛上的军政实际由景本初掌控。益阳王来避难后,势力更大了。然而,他专横的风格与海盗出身的岛国总经理古戎发生了冲突。谷米杀了他之后,他支持益阳王。荆乘12船,逃往宁波。很快,明朝淮安总督田阳、淮安镇连长张士毅、淮安镇连长张鹏翼各指挥数千水军、数百艘战船,陆续抵达。他们与沈一起提拔戴奕阳为监军。这个仓促成立的小政权不久(10月)出兵江南六合,被清军击败。首领们各自寻求出路,益阳王也逃往浙江,岛内一片混乱。军政权落入当地人古戎和黄五常手中,他们立即再次发生冲突。结果,古戎被杀了。11月10日,景本彻率水师出击。他的水师之前在舟山恢复,进攻南京附近的六合,大获全胜。但是他的手下因为分赃的事情和海盗联盟发生了争执。也许在回舟山的路上,他转而进攻他的老根据地崇明。但石之所以封城抵抗,一定是怕剃度后遭到报复。然而当日荆攻破孤城,生擒石,次日杀黄武昌等人。然而,他的恢复只持续了17天。11月27日,清军舰队到达,京军大败,只剩下三艘逃往舟山。吴淞的连长李成栋下令把剑封在船头(以示不杀城),崇明城里的人随后都出去了。第二阶段:拔河,1646-1656。到1646年初,战火纷飞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农民动乱停止了。崇明的投降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清军平定了江南。但“崇明岛上以麻子谷三为首的海盗增多,当地土匪更加猖獗。因此,乡绅们加强了戒备。1645年冬天过后,海盗船依然频繁停靠崇明岛,清海军不止一次在这里与明朝军队相遇。尽管清朝总督屠立即任命助理将军守岛,但崇明岛在16年正月,也就是清朝投降该岛后的1个月,再次遭到明军张明真[16]的攻击。当时的清朝南京巡抚毛九华指出,如果长江下游与上游的武装(尤其是安庆地区的抵抗组织)联合起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显然,有视力的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当时南明水师在江南的主要抵抗力量集中在舟山,崇明岛的丢失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巨大的损失。如果明水军还守着这个岛,就可以把它作为沿江向内进攻的基地,就有可能在清军薄弱的时候和上游武装取得联系,从而一举收复江南舟山对南明水师的骚扰和进攻,成为常规战役。1647年4月,清廷恢复了求爱策略。但5月,明海军200多艘沙船在沈的率领下遭到舟山攻击,因崇明城戒备森严而撤退。之后转攻江南绿源。结果他们在一个闷热的天气遇到了小台风,被打败了。沈被逮捕而死。这一年,宋总兵吴调班师,向腊书求援。张明珍奉命带领海军赶往崇明。途中,他遭遇了海啸,大风掀翻了船。大多数士兵都死了。张明真和张煌言逃了出来,回到象山南天。与浙东水师衰落同步的是福建郑水师的复兴。1647、65438+10月,郑成功在烈屿宣誓抗清,并于1650年夺取厦作为根据地,随即成为南方抗清的主力之一。鼎盛时期,郑军拥有72镇陆军,20镇海军5000艘战船,近20万士卒。1651年,舟山沦陷,18000军民阵亡。张明贞等人当时在海上,被迫暂时保护鲁王不出厦门,命令他们在金门岛安顿下来。次年,下令张誓师北伐成功,进军崇明岛,攻破镇江,待援军失败后再退守崇明。后来在1654年4月和5月,张两次入侵长江口。11月底,张明镇军队遭到当地沙人袭击,损失17艘。张以杀死数千个家庭来报复。崇明城守军三百人,乡村勇者一千人,半夜出击,全军被张击败。据县志记载,明水师在舟山的骚扰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非常频繁,经常烧房子,抢人质。1655年,张明真和张煌言联手进军长江,但兵力单薄,失败了。于是和郑军一起攻占舟山,年底战死在军中。部队被移交给张煌言。死因不明。当时的江南总督马明培写了一份报告给朝廷,说:“根据报告,由于张明镇进攻崇明岛失败,想提名镇杀他。名声、震惊、愤怒、疾病和死亡。“1656年,舟山再次遭到清兵袭击,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居民全部迁往内地;最终撤离时,所有的城墙、堡垒、检查站甚至房屋都会被烧毁。这年秋天,长期袭扰、袭击江南沿海,活跃在崇明岛的海盗顾三也被捕处死。张明镇之死和舟山的再次沦陷,代表了浙东地区抵抗力量的衰落,而舟山的富明海军基地与崇明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极力主张并有意攻占崇明的。第三阶段:清军海防的加强和郑成功的失败,1657-161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宣布“增设崇明水师主官,从江宁、苏皖三省调拨标兵一万人,分别防守吴淞江和崇明两港”这一设置是以陆军为主的清军的先例,早于京口周边两个绿旗军水师的总指挥官1659。按照崇明的说法,它只是一个中等县,县令是七品,而水师主兵是二品,这表明崇明成为清朝海防的最前沿,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清廷设置崇明水师总参谋部的总体策略是以近海防御为主。所谓“立国之初海防只为海贼”[注。1657年,名将梁华凤担任水军提督(从一品起,提督为一省最高武官),率一万大军驻守崇明、吴淞。梁,陕西长安人,曾参与平定“二十世、二战有功”的山西,后又平定江南太湖之贼。1655年,苏颂将军升任,张明真的军队在浦东高桥多次溃败,追击至驻地崇明平阳沙求和。梁认为“平洋沙悬于海,不可守”,建议屯兵重地,沿岸筑坝,引水灌溉田地,整顿崇明的军事、政治和农业生产。两年后(1659),郑成功发动大规模进攻,发起长江战役。5月4日,部队在舟山列岗听取了与长江奋进事宜的讨论,并专门讨论了“分头开进崇明”事宜,决定分别在崇明三个沙岛停靠。并派探子进入长江打探情况,被梁华凤察觉。5月18日,郑军乘风从阳山(今浙江小阳山)连夜驱车到崇明,郑成功驻守新星沙。他还申请下了军令状:“崇明等地,可置提督、镇、将军、将军家属,为我师根本之地,与思明府融为一体。当地人民应该得到安慰,谁被骚扰,谁被杀害,甚至有罪。”当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以崇明为根据地:“拜沙,为江海门户,悬洲保卫,若不先定为旧营”,一旦有疏忽,亦可进退。然而,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郑成功急于进攻并包围了南京。但是现在,江南没有有组织的起义来迎接他。这一不小心给了梁华峰一架战斗机。七月,梁奉命率领三千人马疾驰去援助南京。7月23日,设计擒获郑军大将甘慧【甘慧1655四月封崇明伯】。郑军战败,长江上许多船只被梁华凤烧毁。梁预测郑军可能攻崇明,现有部将留守,便出兵援助。8月8日,郑军退守崇明。郑成功召集众将商议,说要夺取崇明县为旧营,再从厦调一军来攻,以“逼其速出”当天,郑军前往崇明投降,并着手攻城。8月11日上午9点左右,大炮开始攻击这座城市。郑成功亲自指挥战斗,到了晚上,西北角的100多道城墙被炸掉了,然后把战壕铲平,筑起了肉搏战的梯子。城内守军坚持抵抗,击退了郑军的七次进攻。韩颖和汪齐凤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郑成功又想强攻,被部将周全斌拦住,认为城池坚固,壕深垒高,难以攻破。而且,敌人的援军可能很快就会到达,得到这座孤立的城市毫无意义。当天晚上,郑成功回复清廷提督马金宝说,攻打崇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消除全军覆没的谣言。“我开崇明,尽快安顿好士兵,然后进入长驱。.....我今天只数了矛,城已经沦陷了一半。明天,我将带着枪再次进攻,像平地一样站着。”其实我心里已经放弃这个打算了。第二天(8月12日),我派兵到四镇收集粮草,14日启程前往福建。在这场战役中,郑成功打败了清军在舟山的守军,但在崇明遭到顽强抵抗。岛上的居民后来因为这次表演而被鳌拜免税奖励。看来他们对明军的抵抗比清军更强烈,原因之一可能是害怕报复。当时的反清军,看到剃了光头的汉人,往往杀得很惨。当郑成功包围南京时,只有500名满族士兵,主要是汉族旗人在抵抗。这次失败后,郑成功再也没有去过北方。1661年5月,清朝下令对江浙地区的海防体系进行大规模整顿,修建桥梁、道路、堡垒和船只。当时,郑成功在闽南的根据地也遭到清军的攻击,于是他东进,收复了台湾省。这一年(1661),在长江之战中为清军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梁华凤,因其贡献被授予江南提督。当时人们认为台湾省尚未收复,他提出援引广东、福建的情况,在苏州、松江沿海建立边界,实行海禁,将居民全部迁到大陆,遭到梁的反对。他认为,与其放弃沿海肥沃的土地,还不如用这些地方的税收来养兵防守。说到底,海禁是人民的灾难。这个建议最终被顺治皇帝采纳。崇明岛的军事价值崇明是长江入海口的一个冲积岛。自唐武德年间(618-626)浮出水面以来,其面积每年都在变化。明清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小得多(1200平方公里),只有500平方公里左右(舟山岛502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20万。崇明作为一个江海交汇的孤岛,历史上很少卷入战争,但如果卷入战争,一定是来自海上的军事力量(如海盗、倭寇、郑军、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因为只有当海上势力到来时,它才成为其与大陆势力斗争的焦点;对于两支冲突的军队来说,即使战争发生在崇明附近,崇明也只是一个不值钱的岛屿(比如太平天国横扫江南,与清廷对峙多年,却始终没有侵占崇明岛)。明清时期清军南下,东部的抵抗力量终于遍布沿海。闽南的崇明、舟山、厦门、金门是最重要的三个支点。如果崇明在1646之后仍在明军手中,情况大概会大不相同。江南是抵抗清军最顽强的地区之一。崇明如果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成为抵抗运动的根据地,进而联合上游安庆山区的力量。如果能有组织的抵抗,重演南宋的一幕,或许也不是不可能。当时金兵已经进攻宁波,最终撤退回江北。其次,崇明作为复兴基地的存在,会牵制清军的势力,缓解李定国等部在西南的压力。但可惜的是,当时明水军内部矛盾重重,政令不一。而是互相残杀,最后被一个个打败。如果崇明能坚守住(从其对郑军的顽强抵抗来看,很可能做到,尤其是清初水军薄弱的情况下),明海军还可以以此为基地骚扰北方。崇明到辽东的航线一直很发达。远的如元初漕运的创始人,崇明的海贼,近的如明末商船专家沈,还有一个崇明,曾经海运粮食到辽东。当然,这些都没有发生。如果郑成功之前攻破了崇明岛,他可能不会在两年后收复台湾省。其实,他在收复台湾省之前的宣言,和他在攻崇明之前说的话很像:“我要以台湾省为根本之地,安顿好将军家属,然后再去探索东方和西方,而不用担心内部的考虑,我可以借鉴。“虽然崇明和今天的台湾省有很大的不同,但当时并非如此:当时的台湾省几乎没有汉人,耕地也很少;崇明至少有20万人口,大面积良田。当进攻台湾省时,郑成功的人几乎不想去。郑本人在进攻后不久就病死了,年仅39岁,这与台湾省的疖子及其部下的违抗有很大关系(当时台湾省没有粮食,郑军的部下也没有把粮食运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崇明至少没有瘟疫;台湾省的荷兰守军只有1000人,但火力很猛。崇明最多有5000守军,但更容易俘获。而且台湾省的光复让荷兰人和郑更成了死敌。后来荷兰派兵帮助清军攻打郑。收复台湾省,按照当时的形势,只能让人觉得收复中原更加无望。从中国而非世界的情况来看,台湾省当时的军事价值并不一定高于崇明岛。但是,历史上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许随着海禁和清军在大陆统治的巩固,郑成功迟早会被迫收复台湾省作为根据地,但是1659长江战役的失败和崇明岛的顽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