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代得失》的收获。

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然题目是中国政治史的得失,但其实主要讲的是汉、唐、宋、明、清五代。这主要是因为钱穆老师只讲了五次课,每次都限定在两个小时。所以钱穆先生选择这五个朝代,也是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书中对这五代的政府机构、考试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和兵役制度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并对这四个方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下面说说这本书的一些特点和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想法。

因为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义,所以这本书有很多不同于现在普通书的特点。首先,这本书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通俗易懂,读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像听钱老师讲课一样。其次,这本书更“简单”。现在一般都是用书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注明资料来源。这类书虽然更具学术性和规范性,但也更具功利性。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像一位老先生平静地给自己的学生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老先生想教给学生的要点,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每个人的魅力吧。最后,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钱穆先生在书中并没有说哪个朝代、哪个制度好与不好的意思,而是旨在让读者真正了解这个制度,然后得失自然就一清二楚了。我觉得这本书的重点应该是历代政治而不是得失。

当然,作为讲义记录的书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够系统,文章结构略显凌乱。

除此之外,钱穆老师在讲授本书的知识要点时也非常形象,经常能把难懂的知识变成简单的例题。其实政治体系是比较深奥的,各方面的关系很复杂,很难理解。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它的名字我们并不熟悉。钱穆老师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深奥的知识点变成通俗易懂的比喻,让人一目了然。明白了类比,再回头看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豁然开朗了。比如,钱穆先生在谈到唐代政治观察家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时,就用现代监察官与大学校长的关系做了类比。如果督学的地位高于校长,就会降低校长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的管理。所以说明唐政治中监察历史的权利高于地方官,压制被监察的地方官不利于地方行政。又如九品郑智制不适用于晋代时,钱穆先生用“一药治一病,病愈不宜服。否则,药物可以治愈疾病,也可以引发疾病。“九品制”的比喻只适用于魏国这个地方与中央政府失去联系的特殊时期,不适用于与金统一天下的时刻。如果继续使用这种制度,只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正如九品郑智系统在金代使用,它最终发展成为一个闸阀系统。

细读下来,钱穆先生提出的很多观点让我觉得很有用。首先,书中提到的“历史观点”和“时代观点”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机构,或者事件和人物?以前记得的是分析他们的两面性。现在看来这还不够。我们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过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背景,当时的制度就是为了适应那个时代而产生的。比如我们现代人一说起皇位世袭制,马上就觉得不可取。这种制度是腐朽落后的,尤其是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现在看来是要继承皇位了。在西方历史上,希腊和罗马都是小国寡民。他们选举领导人,只要城市居民聚集在以色列的空地上,他们就能显示人民的普遍意志。秦汉时期,中国幅员辽阔,户口至少有几千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千万农村分散在全国各地。当时中国不可能实行民选制度。同样,我们现代人也不能用现代民主制度来批判当时的皇位世袭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时代意见完全没有意义,而是时代意见的地位相对于历史意见来说比较低。其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上出现过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时,要充分了解时代背景。

正因为一个朝代的制度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来分析,所以历史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钱穆先生在介绍某项制度时,也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读者进入当时的环境。如果再看这个制度,会发现这些制度当时也是被强制的。比如在谈到宋朝的兵役制度时,首先介绍了宋建国之后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宋朝面对的是北方强大的辽国,而宋朝的都城在开封,易攻难守。一旦与辽开战,如果战败,将危及国家根基。所以不敢轻易开战。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宋代的兵役制出现了“养兵不战,明知不能战而不得不养兵”的奇怪现象。

第二,多角度看事情。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书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钱穆先生说:“没有一个系统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系统必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否则,那些制度就会被分割,永远不会存在或得到实施。”所以这本书不仅讲政治制度,还包括军事和经济制度。因为这些系统必然同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是政治存在的基础。用现在的话说,经济决定政治。军事也是政治的保障,因为军事并不强大,被推翻的王朝也不在少数。这说明我们在分析一个朝代的某项制度时,一定要及时结合其他制度,有利于我们客观评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在看观点的时候,要联系与这件事相关的其他方面,才能看得更透彻。比如《切糕》广为流传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看到,它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混乱造成的,也有政治的原因,还有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三、变化的制度,只有认识到制度是变化的,才能把握每个制度的真相。每一个制度都会受到先有制度的影响,也会影响后有制度。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系统的真正影响。这在考试和选举制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唐代的科举制度有汉代科举制度的影子。从考选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形成了科举制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检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来自于历史的积累。

最后,我看这本书最后一讲的感受。上次讲大清制度,感觉钱老师这次讲的肯定和大清制度关系不大,大部分都是批判。据说清朝的一切都是从满族部落的私心出发,所以只有法术,更不用说制度了。他还说,“总之,在清朝制度中,今天真正值得我们称赞的项目实在不多。”钱穆先生一直把清朝的统治称为“满清政权”,他们所有的政策不过是用满清部落来控制中国人。似乎不承认满清是中国,把满清人和中国人区分开来,含蓄地透露出一种“大汉族主义”或者民族主义。在中国56个民族团结的今天,这种偏见真的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很多关于历史的观点和看待历史的方式都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