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札记

大国兴衰札记

尝过一本书,你一定有很多经验值得分享。这时候最重要的读书笔记不能忘。是不是写不出来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对大国兴衰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国兴衰读书笔记1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开阔了很多。虽然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有多博大——作者自己也承认只从某一条主线来论述国际政治,但我觉得读这本书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受益。这本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视野和精辟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系统获得的。因此,我谨向这本书及其作者致以最热烈的敬意,向它带给我的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致以深深的敬意。

我感觉在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基于专业的偏执。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曾经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帝国主义”,用一种经济学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每一个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没有我之前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它的论证方法和依据也远没有我之前认为的那么松散和薄弱。当学科融合成为时代潮流,思维定势就成了知识创新的“反动警察”。我觉得这种跨领域阅读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至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了新的认识,收获了以下四个问题。在大国战争中,尤其是大国联盟的战争中,对最终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前者决定了国内资源可以转化的军事力量数量,后者决定了他国资源可以转化的军事力量数量。此外,国家地理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总结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对最终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到彼,我体会到了1978改革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

不同的意识形态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但是,“不同”不等于“对立”,这一点一直被前苏联忽视。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为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的昏睡。同样,美国上世纪三七十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自由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不同的是,后者做了自我调整和修复;前者是笼罩在从东欧到东西伯利亚群山上空的思想阴云,强调铁幕背后两种经济形式的对立,从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国内对我们自己的阶级斗争。这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同时也验证了1978年秋光明日报上那个举世闻名的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思想解放释放了创新精神,激发了生产力。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宝。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创新,决不僵化、停滞不前”。历史轨迹也隐含着这一点。

在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现代国家平衡“大炮、黄油和投资”关系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有限的经济资源中,应该如何在三者之间合理分配?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政治智慧和外交头脑的问题。火炮对应的是国防支出,黄油对应的是消费,剩下的就是投资。国防费的减少对应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油)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投资),而当前的国家安全却成了问题。消费减少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家安全建设(火炮)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但国民生活水平的恶化和随之而来的稳定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减少投资,当前的国民生活水平(黄油)和国家安全(大炮)可以显著提高,但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防支出会被削弱。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更像是短期国家安全和长期国家安全的权衡。在这里,唯心主义经济学可能失去解释力,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 * *要考虑的问题不再那么单一。为什么“伊朗花大价钱提炼浓缩铀而不是石油”,为什么“中国面临21世纪初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等等。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人物的贡献,比如哈布斯堡帝国的婚姻背景,俄国宪兵的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官的成功。正如热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的,所有国家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他们“不能创造或控制时间”,但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技能和经验航行”。这种理解并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是滑向了历史唯心主义,因为作者在关于大国比较的著作中一直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相反,它使我们认识到人才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一直在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历史上没有拿破仑,会不会有另一个领军人物来扮演同样的角色?虽然历史车轮的方向是明确确定的,但是过程和模式可能是不一样的。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游戏规则不会变,但游戏的对手在不断变化。因此,它与“党的自身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性联系在一起。再者,我深感教育非常重要,因为有以下几点:(1)培养的人才能够影响历史的轨迹和进程;思想的传播可以统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大国兴衰读书笔记2读大国兴衰,可以看到500多年的世界形势和大国兴衰。我总会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差不多500年了。旧秩序被打破了,新秩序需要重新建立。于是,英雄们一起崛起,一起征服,欧洲终于把战火染遍了全世界。两次世界大战重新洗牌了世界格局,现在中东还在打仗。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都统治了一段时间。

战争从来都是利益冲突最露骨的表现。为了土地、资源、贸易、人口,我们打着宗教、民族、自由的旗号,殊死搏斗。只要利益存在,争斗就不可避免,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有时候打仗的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国家联盟之间的斗争。

在《大国的兴衰》中,作者指出,在大国(通常是联盟)之间的大规模持久战争中,当交战双方都同样致力于获胜时,经济和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他在书中也反复强调了地理环境、外交关系、军官素养和胆识、后勤和技术保障、经济生产力转化为军事效能的作用。

《大国兴衰》并没有过多强调领导人对大国塑造的作用,但也注意到了有权势的人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时代的问题。如果翻阅东周编年史,看到的更多是英雄,而大国兴衰看到的是战争背后的经济和创新力量。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确实是人民创造的。读完东周的历史,你可能会有建功立业,征战沙场的意志。看完《大国兴衰》你就明白了,个人命运与国家绑在一起,民强民富。

大国的兴衰札记3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了500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崛起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开始的,之后是对外战争中的军事繁荣和扩张,大国的兴衰,国际生产力的重心转移,过度的侵略扩张,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衰落和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不取决于它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也不取决于它目前的财富和实力,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个观点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似,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代欧洲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欧洲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军备竞赛、殖民斗争等竞争关系。一个国家崛起了,另一个紧随其后,几乎没有垄断。这使得欧洲国家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在《明朝的中国》一章中,中国闭关自守,认为自己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对内压制商业的竞争力,在稳定中国的旧梦中逐渐衰落。所以竞争是复兴的源泉,封闭的规则是衰落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竞争。

中国复兴的竞争者很多,比如邻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全世界的欧美。简单来说,从经济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些经济体中的每一个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当你与主人竞争时,弱者将成为主人”。更何况我们也不是弱者。所以,中国的大企业要做的不是死守国内市场,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盈利,而是走出去和国外企业竞争。同时也要改变国内市场被一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向市场化方向深化,这对竞争来说无疑是好事。

从经济的角度,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的互动”,我们都看到了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性。本文以《大国兴衰》中“金融革命”一章为例,描述了荷兰、英国、法国在西欧的“白银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和商业贸易,最终成为强国。至于对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平衡”这一章,详细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中国来说太重要了,穷了一百年,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中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经济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国防。甚至支持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其次,它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联系。

军事一直是大国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往是军队长期作战的结果”。英国与荷兰打了三次仗,与法国打了七年仗。美国有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日本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比较直接的获取资源的方式。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对外战争,积极防御力量还是必要的。引用《大国复兴》中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平如何保障?”比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安全经济。反观近代中国,经历了中英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两场战争,逐渐走向衰落。落后的军事实力连国家都保护不了,更别说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了。

每个人对国家的繁荣都有责任和责任。我们必须做好我们的工作。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都在一个地方努力,在一个地方努力思考,寻找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在冬天更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国家强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