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文人的最爱。“品茶”一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饮茶方式的变化和演变是随着人们茶叶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进的。茶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以来,经历了咀嚼鲜叶、饮生汤、晒青采制、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发展过程。其中,几乎每一次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都会带来饮茶方式的演变。总的来说,从过去到现在,喝茶的方式经历了四大变化:煮茶、炒茶、点茶、泡茶。从吃茶到品茶——纵观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其实就是一个由简入繁,由繁入简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指的是制茶技术的改进过程,从直接使用鲜叶到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最后演变成六大茶。由繁到简是指简化饮用方式的过程,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渐减少配料,直至饮用绿茶,追求茶的原味。

喝茶的历史是从吃鲜叶开始的。

人类对茶的第一个用途就是吃茶。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茶叶最早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何时。也许是神农,也许比神农更早,这些都是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人类发现茶是从咀嚼鲜叶开始的。和山民一起去过山里的朋友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山民习惯性地喜欢边走边在山路两旁摘一些花、野果、嫩芽,嚼在嘴里。这种小小的无意识行为其实是习惯性的,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度的存在,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古人发现了各种可食用的植物,最后从采集驯化为人工栽培。茶的进化大概遵循了这条路径。

品尝茶的真正味道

隋唐时期,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的品种日益增多。于是到了唐代,尤其是陆羽《茶经》流传的中晚唐时期,饮茶的方法演变为炒茶,但烹茶依然存在。陆所推崇的炒茶,实际上是简化版的烹茶,但为了与陆羽视为“沟废水”的烹茶方法相区别,后人一般称之为“炒茶法”,最早见于《茶经》。

点茶法和炒茶法最大的区别是,不再把茶粉放在锅里煮,而是放在茶杯里,用瓷瓶加水煮沸,然后搅打,再喝,不加盐,保持茶的真正味道。就茶饼碾碎的茶粉而言,炒茶法的茶粉较稠,茶经上说“上屑细如米”,而点茶法的茶粉越来越稀。

从吃到喝。

点茶法,始于五代,盛行于宋元,北传至辽、金,宋后东传至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使用的是点茶法。到了明朝早中期,还是有一些茶法的。朱权“尊新易变”的制茶方法,实际上还是一种点茶方法,在明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时,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制茶方法出现了,我们对茶的使用正式结束了“喝茶”的时代,进入了“喝茶”和“品茶”的时代。茶正式告别了食物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用壶泡茶在清代比较常见,就是把茶叶放在茶壶里,用开水冲泡,再分茶杯饮用。泡壶的主要程序有备壶、选水、取火、待汤、抛茶、冲泡、泡茶。现在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其实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指的是制茶技术的改进过程,从直接使用鲜叶到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最后演变成六大茶。由繁到简是指简化饮用方式的过程,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渐减少配料,直至饮用绿茶,追求茶的原味。两者在时间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当制茶技术不足以满足人们对饮用的需求时,我们需要一种相对复杂的喝茶方式,而当制茶技术升级到一定程度时,喝茶的方式可以简化。

现在普洱茶的冲泡器皿和方法,其实都是借鉴乌龙茶之后发展起来的。在喝茶的大方式上,现在的普洱茶当然属于制茶的方法。但至于泡茶的精妙方法,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纯茶、混合茶,再加上存放条件的不同,以及饮茶者对茶叶属性的不同理解,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泡茶方法也有所不同,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