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高考作文《竹林七贤》的历史人物素材
智慧是宝藏,早期的智慧是稀世珍宝。
王戎是历史上著名的“神童”。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成了典型的守财奴和珠算专家。他的算盘在官场打得哗哗响,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算计了。但细数起来,王戎并没有从算盘上掉下来。他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躺在算盘上的“隐士”...
有电眼的“神童”。
竹林七贤中,王戎是最年轻的。他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比单涛小近30岁,比阮籍小20多岁,比嵇康小10岁。王戎的父亲王浑,曾在洛阳任商舒朗。15岁时,王戎在父亲的办公室见到了阮籍。
阮籍和王浑相处得很好,但没有太多共同之处。阮籍每次去找王浑,总是没说几句就走了。自从见到王戎,阮籍就开始聊天,两人聊得很投机。阮籍感慨地对王浑说:“还不如跟你儿子聊天有趣呢。”就这样聊着,王戎加入了“竹林七贤”的小团体。
在洛阳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看来,如果说有趣,不如说他聪明,从小就显露出智慧,还被誉为“神童”。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玩了一会儿,一群人觉得很渴。这时大家才发现,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红,让人流口水。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没有人在路边摘这么大的李子。显然,这些李子是苦的!”每个人都尝了尝,这正是王戎所期望的。
王戎不仅聪明,而且是个英俊的男孩。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眼睛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难怪一个叫裴凯的人看到王戎说:“这小子眼睛亮亮的,好像有电!”
王戎的眼睛像电一样,他小时候很有勇气。当曹六七岁的时候,他把那只去掉爪子的老虎放在广场上让大家观看。王戎也去看了奇怪。突然,笼子里的老虎发出一声大吼,大地似乎都在震动。旁观者害怕地逃离,但王戎仍然一动不动,泰然自若,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曹在亭台楼阁上看到了这一幕,并被这个小娃娃的勇气所打动。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非凡勇气使在与吴的战争中脱颖而出。他派兵布阵攻城,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安侯丰,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可怜的吝啬鬼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神童”竟然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守财奴。《世说新语》中有9篇评论魏晋守财奴的文章,其中有4篇是王戎,真是让人为这个曾经的“神童”的变化而目瞪口呆。
王戎的女儿结婚后,她可能因为结婚而变得有点富有。女婿手头紧张,就找公公借了几万块铜钱。因此,每次女儿回到娘家,王戎总是闷闷不乐。女儿当然知道父亲的想法,于是和丈夫想尽办法赶紧还钱。就这样,王戎再次见到女儿的时候,已经是“风雨无阻”了。
还有一次,王戎的侄子要结婚了,叔叔要“流点血”,说明了这一点。王戎咬咬牙狠狠心,送给侄儿一件不值钱的单衣作为礼物。过了一段时间,王越想越心疼,于是伸手向侄子“讨债”,这才松了一口气,直到把那件轻便大衣拿了回来。
王戎有一个独子,名叫王万,从小就胖得惊人。有人好心地对王戎说,你的宝贝儿子肥胖了,你应该尽快去看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戎听说这要花钱,就像切肉一样。但是,他自己想出了一个绝招,不再让儿子吃好东西,只让儿子吃麸皮,结果儿子越来越胖,19岁就死了,从此再也不用浪费王戎家的粮食了。对于儿子,王戎对自己并不慷慨,他从来不愿意多花钱或多吃米饭。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还没老就显得憔悴衰老,所以很早就拄着拐杖。
钱不是存的,是赚的。王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尽力赚钱。当时做生意是被人看不起的,甚至还有专门针对商人的规定:商人必须戴头巾,头巾上要写自己的名字和所售商品的名称;商人也想一只脚穿白鞋,一只脚穿黑鞋。爱钱如命的王戎,要钱没面子。他家有一棵李子树,品种很好,味道很甜。他让家人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卖。令人惊讶的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他家的优良品种,王戎总是在卖李子之前把所有的李子都钻了个洞?这就是著名典故“王戎钻李”的由来。
王戎,清官归清官,拥有大量土地,富甲一方。然而,王戎仍然不满足。每天晚上,他和妻子用自制的牙芯片(一种计算工具)在灯下计算,想办法多赚点钱。看着越来越多的钱,的妻子越来越高兴,她情不自禁地叫她心爱的丈夫“青”。“青”是长辈对晚辈的亲昵称呼,就像现在父亲称呼儿子为“小子”一样。王戎觉得妻子的名字有失她的身份,当然她很不高兴。有一次,妻子长短不一地称呼丈夫为“卿”,一本正经地说:“女人称呼丈夫为“卿”是不礼貌的,是对我的不尊重。别再这么叫我了!”王戎话音刚落,他老婆就骂他:“我爱卿卿,所以我叫卿卿。我不叫你青,谁该叫你青!”王戎别无选择,只能让妻子从此称呼他为“青”。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就把“非常爱我”当成了男女爱情的象征。
现在看来,王戎生不逢时,能看到路边树上的苦梅,说明他眼光独到,善于思考。卖梅子说明他有产权意识;灯下算账,可见其孜孜不倦。这些都是一个商务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王戎生活在现代社会,他可能不会被视为守财奴,而是资本市场上的理财专家。
曾经是个不爱钱的“俗东西”。
王戎什么时候变得吝啬还不得而知,但他曾经“慷慨大方”。王戎的父亲王浑是一位高官。他在凉州去世后,他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很难过,纷纷捐了几百万。但是当时王戎不想要钱。这件事让他出名了,每个人都知道王戎不爱钱。
我不知道王戎当时是不是在作秀,但我们可以看到王戎的“野心”。魏晋时期,功名至关重要。没有好名声,在仕途上取得大的进步并不容易。王戎为什么加入“竹林七贤”,和一群比他大10、20岁的老同志混在一起?恐怕不仅仅是为了讨一碗酒。他看重的是和谁喝酒,因为阮籍、嵇康等人在当时已经名扬天下。
阮籍,嵇康等人都不是傻逼。他们和王戎在竹林里喝了很多次酒。他们大概看出了王戎的心思,骂他是“庸俗的东西”。王戎每次聚会总是迟到。阮籍一出场,就说:“你这个下贱的东西又来扫我们的兴了!”王戎并不恼火,反而笑着说:“你这种人,还有谁能扫你的兴?”
从这两段对话可以看出,王戎在“竹林七贤”中有点“与众不同”,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祖籍山东,王氏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王戎的祖父被称为曹魏时期的凌镇侯婷。王戎家族产生了王彦、王成、王导、王敦等人物,被称为“八王”,他们控制了西晋和东晋的政治。“八王”和裴的“八裴”,都是著名的三晋世家,说两家也嫁了公婆,的女儿嫁到了裴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的王戎当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是整天泡在竹林里,喝得酩酊大醉。
小时候,王戎和裴凯一起去看望钟慧,见了钟慧就走了。有人问钟慧:那这两个小娃娃呢?钟会说:“裴开清,王戎简。20年后,这两位圣贤应该成为吏部尚书。”这话恐怕不会传到王戎的耳朵里,他从小就许下了当吏部尚书的愿望。结果就像钟会说的,他和裴凯成了西晋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官海沉浮的“不倒翁”
父亲去世后,王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了宰相。此后,王戎先后担任吏部黄门郎、石三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后来因为他挪用公款自己建房,按照法律规定,他应该被免职。最后他花钱买平安,终于把事情摆平了。此后又移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奉命伐吴。吴平之后,升任侯丰,增城六千户,赐帛六千匹,大赚一笔。
推荐王戎做官的人,就是把“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送上断头台的钟会。王戎和钟慧有友谊。钟会与王戎告别时,要他“打算安全脱身”,而王戎却说:“道家有云,不靠则难成大器。”后来,钟会谋反失败,大家都佩服王戎的“至理名言”。
王戎真是一个聪明人,有着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他不仅知道如何积累财富,还知道如何在险恶的官海中永不沉没。
王戎的哥哥王敦曾经很有名,但王戎看到了他的致命弱点,所以每当王敦去王戎时,王戎总是借口他生病而不去看他,实际上他想与王敦划清界限。后来,王敦果然造反了,所以王戎没有受到牵连。孙秀在琅琊做官时,王戎劝弟弟王彦不要得罪孙秀。后来,孙秀成功地杀死了一大批官员,而王戎和王彦却安然无恙。
王戎的仕途蒸蒸日上,他是一个高官。他本应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但他只是自救,做出了妥协。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想专权的皇后贾南风诬陷太子,身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沉默。第二年,赵王司马伦等人杀害贾南风,几十名高级官员受到牵连而被杀,王戎也受到牵连。但他因为神智不清被迫辞职,所以生活无忧。在“八王之乱”中,王戎因为犯了一个错误而被杀。他慌忙跑去厕所解手,假装吴十三吸毒发作,故意掉进厕所,弄得他浑身发臭,才保住性命。
在王戎进入政治舞台之前,他可能有很大的抱负,如果他在政治上清醒,他可能会有所作为。但在随时会致人于死地的魏晋政治舞台上,王戎这个“智者”只能保命,所以他对袖手旁观本人有着种种世人所不齿的办法。“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个人物单涛,生活比他更悠闲,可谓无忧无虑,平衡——请看下篇《单涛:一壶令人咋舌的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