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如何评价韩非?
与孟子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相反,人性恶是韩非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和前提。韩非子之所以持有这样的想法,与他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战国末期,权力斗争异常残酷激烈。战场上不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杀戮和惨烈的战争;在各国的庙宇和宫殿上,也充满了勾心斗角和阴谋诡计。韩非长期生活在权力斗争的中心,对其中的丑恶深有体会。他能看到的,都是那些请宠奉承或者杀王篡位的人。他们在权力斗争中用尽了所有的聪明才智。为了结交党羽,陷害异己,压倒对手,夺取政权,他们用尽了一切手段和狡猾的头脑。这种消极的人性在韩非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让他整日整月整年都生活在恐怖之中。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欢乐和安慰,只有算计人的卑鄙和害怕被算计的恐怖。在韩非心目中,这就是一切生命,这个世界的人性自然是恶的。所以,人性恶就成了韩非所有理论的逻辑起点。韩非清楚地意识到人性之恶在政治生活中的混乱后果,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人性之恶,通过制造恐怖和增加恐怖,可以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所以“苦不堪言,缺乏善心”成为韩非学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已外化为韩非子55篇文章精辟犀利的风格。
同时,整个春秋战国都在欺凌弱者,大鱼吃小鱼或者一群小鱼聚在一起吃大鱼的具体史实,成为韩非最深刻、最现实的认识,《韩非子》这本书里到处都是这样的故事。这种知识的积累和他的人生经历相互印证,让他有理由用充满恐惧和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此外,可能还有他自身的因素对韩非的理论有潜在的影响。史书上说韩非“口吃,不会说话,但善于写书”。一个自然姿态优越、思想深邃、志向远大的人,胸中的才能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必然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影响他对周围人的感情,进而影响他对自己理论的构建。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压抑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和消解,必然会加剧韩非难以承受的“困境”和“孤独与愤怒”,强化他对生活的凝重和苦涩感,对现实世界中人性的怀疑、动摇甚至丧失最起码的信任。而这一切也会渗透到他的理论学说中,会表现在他要实施的政治策略中。可想而知,他的理论和政策一定是不厚道不厚道的,充满了冷酷甚至残忍。就像韩非的前任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一样。在忍受了多年的孤独之后,他终于被秦王所用,夺取了权力。结果商鞅的政策同样苛刻,连老朋友都不能赦免。而韩非却没有得到商鞅那样的好机会,虽然差一点就得到。他在自己的国家韩国得不到重用,却得到韩国的宿敌秦国的国君赏识。秦甚至在韩国大兴为他打仗。但令人感叹的是,注重“技”“势”和战术的韩非,最终还是因为他所主张的理论而失败了:韩非的同学李斯,担心韩非的到来会冲击他在秦朝廷的地位,于是诋毁秦王,将韩非投入大牢。最后,在秦王悔悟之前,韩非被迫服毒自杀。法家代表人物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命运的讽刺。好在韩非的思想还是被秦王沿袭了下来,几十年后,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这些成就足以使韩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