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武器

古代的军种以陆军和水军为主。尤其是陆军,拥有最多的兵种。这从当今世界的兵种分类也可以看出来。

中国古代武器

步兵:轻步兵、重步兵、弓弩手、器械兵(攻城时使用投石机巨弩的人)、弓箭手(长弓和短弓)、盾兵、巨兵、斧兵和矛兵。

骑兵:轻骑兵、重骑兵、弩骑兵、异种骑兵(骑兵、骆驼骑兵)、骑射弓箭手

战车:轻型战车,重型战车。

水手:普通水手(水手、了望、攻击和掌舵)和特殊水手(蛙人)

水兵和步兵可以结合,水兵可以随时转换成步兵。

古代军队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完整的兵种分工。随着作战武器、作战方法和作战区域的变化,逐渐分出一些专业化的部队,具有一定的兵种性质。一般来说有车、脚、骑、船四种兵种。汉代以后,战车消失了,主要由三个兵种组成:步兵、骑兵和水军。而中国古代军队并不是主要按照兵种来组织指挥的,也从未形成过陆海两大军种体系。

战车

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中,早期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商周时期,以贵族为主的战车兵是当时最重要的兵种。五个多世纪以来,战车驰骋在中原大地上,步兵隶属于战车,在战车突破敌军阵型时战斗厮杀。由平民或奴隶担任的“仆人”守卫战车,在车后提供后勤。其实只是战车士兵的侍从。军队的编制是以战车为核心的,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是以“骑”的多少为标志的。当时一辆战车有三个乘员,左边的“车左”用弓箭射,是主攻力量,一车之长,数量第一;右侧“右车”持矛刺杀敌人,也称“骑”;中间的军人是驾驶员,驾驶战车。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单位,与战车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里还有战车兵,混有步兵,还有战斗兵种。西汉时,仍有“车氏”的编制,朝廷直属的北方军中有专门的“虎本校尉”,衔头为“车旗将军”。战车没落后,东汉以后战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直到大约1500年后,随着火器的发展,明军出现了“战车”兵种。嘉靖(1522—1565)以后,朝廷直属的“三营”全部以战车编制。戚继光组建边防军时,还专门组织战车作战。这时候的战车使用的是两边有护板的双轮车,编号为正车(只有一边有护板的叫“偏箱车”,没有护板的叫“轻车”),平时由两头骡子拉着,战时由战车人力推到发射位置。该车配有火炮(1将军或2佛郎吉)。每辆战车,战车都有24人的名额,包括佛朗机械师、捕鸟手、火箭手、藤手等等。在战斗中火器是基于战车发射的。扎营时,战车首尾相连,在营地周围盘旋,保护营地。所以这种战车实际上具有火炮的性质。清朝入关后,不再采用这种战车作战模式,战车被废除。

步兵

公元前541年,晋国统帅荀武率领晋军与北方少数民族狄人作战。战斗地点在太原北部一个叫“大路”的山区。地形险要,战车难以行使。外交部部长舒威表示:“敌人都是步兵。在这种山区,我们的战车发挥不了作用,步兵困在旁边也没用。不如我下面的士兵都下车徒步作战。”荀武同意这个计划,任命舒威为前敌指挥官。舒威下令拆毁战车,所有跟随战车的军人和“门徒”混合成一个阵列。想到出身高贵的战车兵不愿下车与弟子混在一起,舒威当场将荀武的一个亲信斩首,这才迫使众军下车排队。舒威以小股兵力诱敌深入,将主力布置在战斗后方的两侧。体仁从未见过华夏军队徒步作战,放声大笑,无阵而上。不料诱敌之计正中要害,晋军两面夹击,体仁大败。这是第一次在战场上临时组织步兵,但步兵作为华夏军的独立兵种,起源于此。

春秋时期步兵的迅速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中国人和庶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战国时期,步兵已经是军事行动的主力。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步兵俑来看,有的步兵穿铠甲,有的不穿。前者多以各种战斗武器武装,后者以弩为发射姿势。说明当时的步兵分为重步兵和轻步兵。但是,这两种步兵是混合的,不是两个独立的兵种。只有在某些战斗需要的时候,才会集中某一类步兵。比如孙膑集中一万弓弩手伏击庞涓。

此后,步兵占据了陆军编制的绝大部分。成建制的步兵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秦朝时还是保持这两类的区分,还是混合的。如汉代将步兵称为“料官”,其中弓弩手称为“张张”,勇武善战者称为“逃命”、“勇者”。西汉时,北军“八将”中有一个“步兵队长”,但实际上八将中绝大部分是步兵。这支部队守卫上林苑,是一支善于作战的步兵。还有“射队长”,是专门的弩兵部队。

唐代步兵还有擅长作战的“突击兵”(机动队)和“跳兵”(突击队),以及以发射武器为主的“弓弩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步兵作战往往以发射武器为主,尤其是在宋代,发射武器的步兵比作战步兵多得多。平均每100名马军(不完全是骑兵)士兵中,只有13人是枪手和旗手,其余全是弓箭手。每65,438+000名士兵中,有8名剑士,65,438+06名枪手和76名弓箭手。

从元朝开始,军队装备火器,自然就有了使用火器的特种步兵。比如明朝的步兵编制里就有“铲手”,负责发射火炮和火枪。戚继光组建了一支军队,无论骑兵还是步兵,有专门的鸟人、日商、火箭人、藤手,并挑选“杀人魔”作为近战刀棍手,以混编为基本作战单位。

清代绿营的主体是步兵,但也有杂鸟、炮手、炮手。

骑兵

战国时期,说到国家军事实力,经常把“坐车”和“骑马”放在一起提,可见当时的骑兵与战车并列为重要的技术兵种。《战国策》中提到,苏秦游说秦王,说秦国“战车百万,勇攻百万”,“以君之贤,士族之民,车之用,兵法之教,诸侯可并吞”。范睢还说“秦兵勇猛,战车多骑”,所向披靡。与“车骑”对称的“汾击”和“秦卒”应该是步兵。好像这是当时陆军的三大兵种。史记记载苏秦的话,说燕国有“甲胄数十万,战车六百,战马六千”;赵“甲数十万,车数千,马数万”;魏有“勇士二十万,铁骑二十万”,“战车六百,战马五千”。南方的楚国步兵比例很大,“甲百万,车千,马万。”一般来说,各国骑兵占总兵力不到5%。

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赵在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冲突中,感受到了骑兵的重要性。赵浩棋武陵坚决推行“胡服骑射”,将骑兵的服装改为与游牧民族相同的窄袖上衣,最终建立了一支能与游牧民族作战的骑兵。后来,李牧被任命为统帅,训练士兵骑射,挑选了1300辆战车,1300名骑兵,50000名“百金人”,1000名弓箭手,组成了抗击匈奴的主力,先后打败或制服了匈奴的下属国如东湖、,使匈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不敢靠近赵国。赵特编部队比例仍超过10:1。

战国时期的骑兵还没有马镫,很难马上作战。在野战中,一般不直接进攻,主要用于迂回、迂回和追击。比如李牧用骑兵侧翼战术打败匈奴军队。长平之战,秦与赵,用15000骑兵切断了赵军与营地的联系。骑兵的编制还很小,不独立执行战役任务。

秦汉时期,骑兵有很多独立的单位。比如楚汉交战时,两军中就有很多被称为“骑将军”的军官。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项羽最终失败,率领800骑兵突围。刘邦命令骑手带着5000骑兵追婴,追到淮河。

为了对抗匈奴,西汉逐渐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征兵时,对“骑士”有专门的兵役,朝廷任命专门的“马背上的将军”,后来又设立了“骠骑将军”、“徒步将军”等称号。朝廷直属的北方军中还有“屯齐队长”、“齐悦队长”、“胡琦队长”等。汉武帝时期多次发动战争进攻匈奴,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骑兵。可见当时骑兵在军队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在边境地区已经超过步兵。

东汉保留了西汉的制度,但骑兵在军队中的比例明显下降。在几次边境战争中,南匈奴或羌族的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族骑兵数量较少。比如73年窦固进攻西域,89年窦宪进攻北匈奴,但汉骑兵不在“万骑”的规模上。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人们往往是“步步高”和“共骑”,在战争中仍然使用混织,骑兵起辅助作用。

在东汉末年的战争中,曹操集团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精锐骑兵。例如,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亲自率领5000骑兵突袭了的后勤基地,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如211年,曹骏攻关中,以步兵诱敌,以“虎骑”为主力,攻败马超、韩遂。这种“虎骑”很可能是铁甲人马的重骑兵,说明汉军的骑兵已经开始区分轻重,这种重骑兵具备了野战强攻突击的能力。

十六国混战时期(304-439)是重骑兵全面进入军事舞台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畜牧业发展可能增加骑兵马匹数量;马镫等更完善的骑乘装备的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背上的作战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也可以为骑兵提供更加完善的防护盔甲。因此,重骑兵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决定性力量。骑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例如,在312年,汉族军阀王军组织了五万军队去攻击盘踞在郭襄的军阀施乐。施乐先输后赢,在最后的追击中俘获了5000匹铁甲战马。可见,王军的军队中,重骑兵至少占十分之一。328年,石勒苏益格攻打洛阳,出动的部队中,“六万兵行军,两万七千骑”,骑兵达到全军的近三分之一。383年前,福琴建率领百万大军攻打东晋。据说有60万步兵和27万骑兵。可以看出,步行和骑行的比例是2:1,这似乎是当时的惯例。后来北魏军队出动几十万骑兵团作战。即使是在450年攻打南朝刘崧时,实际出动的骑兵数量也达到了60万,营地绵延3000英里。

北朝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了隋唐。唐太宗是轻骑兵突击战术的积极实践者(指骑兵穿甲,马不穿甲。男子所穿的盔甲主要用作两种盔甲,主要用于遮盖胸部,或也称为胸甲骑兵)。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他东征西讨,多次战役都是自己带领轻骑兵出击奇袭取胜。唐朝也是古代汉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据初唐大将李靖介绍,唐朝军队的标准组织是骑兵要占作战部队的30%。盛唐时,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654.38+0.6万是骑兵,差不多占30%。

自唐中期开始,中原的汉朝逐渐失去了对主要马匹产地的控制,骑兵在军队建制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到北宋建立时,军队编制中虽有相当比例的“马军”,但多为无马步兵。北宋千方百计推广养马,但农区难以大量放牧,马匹生产长期萎缩,“马军”只能名不副实。这种情况在南宋时期更为严重。骑兵只能依靠广西等地出产的小马补充马匹,骑兵比例不足5%。但与北宋对抗的辽、西夏、金、元等游牧少数民族的帝国王朝,都是以骑兵为主力,屡屡击败宋军,南宋能与之对抗的部队往往都是骑兵较多。比如著名的岳家军,用缴获的马匹训练八千骑兵,取名“背军”,还训练“流浪马军”。在1140的应昌战争中,两支骑兵和黄金骑兵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骑兵战,取得了胜利。

明初,为了对抗蒙古,加强了骑兵力量。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皇帝亲自多次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丘福率领65438+10万骑兵进攻鞑靼本雅。结果全军覆没,丘福阵亡。明朝朝廷立即调集了30万骑兵,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可见当时有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但1449年“民变”后,朝廷直接控制的北京军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骑兵损失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战马的供应更加困难。从此,明军逐渐倒退到宋朝的局面,骑兵占军队不到十分之一。

清朝八旗兵的主体是骑兵,绿营基本是步兵。入关前八旗兵的骑行比是1:1,入关后基本保持不变。从制度上看,法院规定绿营部队总的原则是“三步七步”,实际上各地不一样。因为清代的“马兵”指的是军衔最高、俸禄最高的士兵,“马兵”不一定是有马的骑兵,甚至水师的士兵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马兵”。

欧洲中世纪武器

主要以骑士制度下的各类非专职武装为主。

骑士: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校官,依靠骑士领(后期出现了没有封地的骑士),就像地主一样,在战时武装带领雇农组建或加入国王组建的军团。主要的战备是:马(主要是短腿种马)、盔甲、剑(用于近身肉搏)、长短矛(用于骑马和冲锋),然后还有步行骑士、著名的圣殿骑士、条顿骑士、法国骑士和德国骑士。

骑兵:装备马匹的士兵,轻骑一般不装备盔甲,作战武器为长矛。一般有重骑兵和轻骑兵。重骑兵多用于冲锋,轻骑兵多用于侦察。著名的有龙骑兵、哥萨克和拜占庭重骑兵。

步兵:有轻装和重装两种。重步兵装备重板甲,行动不便。一般只用于双方对抗,用重剑、矛、斧杀敌。轻步兵属于最常见的兵种,武器配置各不相同。著名的有瑞士近卫、法兰克武士、瓦良格近卫等。

射手座:用弓或弩远距离杀死敌人。他们一般不装备近战武器,所以往往需要其他兵种的保护,比如长弓手和弓弩手。

其他兵种:多为各种投掷武器,如投矛器、投斧器等。

古典时期的欧洲武器

步兵:一般装备长矛和匕首,也装备标枪和匕首。许多蛮族步兵装备弯刀或长剑,通常身穿锁子甲。精锐部队装备板甲,如马其顿方阵和古罗马近卫。

骑兵:一般装备长矛和匕首,部分辅助骑兵装备标枪,一般不装备弓箭。马一般不穿铠甲,以猛烈的冲锋攻击敌人。有著名的波斯战士和哥特骑兵。

射手座:弓箭手分为弓箭手和弓弩手。弓箭手更受欢迎,弓弩手的箭矢威力更大,但发射不方便,所以以弓箭手为主,一般只装备锁子甲。著名的波斯弓箭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