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过去30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1978结束,国企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到1992,主要是简政放权,探索两权分离。第二阶段是从1993到现在,明确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
1978 10,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确定企业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可以提取部分利润,职工可以获得一定的奖金。允许国营企业从事国家指令性计划以外的生产,允许出口企业将部分外汇留成自己支配。从65438到0983,向政府缴纳的利润被利润所得税所取代。1984 10 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决定今后要全面推进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根据这一目标,国企改革转向了“两权分离”,即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1986 65438+2月,国务院提出,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从65438年到0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底,国家预算内企业承包覆盖率达到78%,大中型企业达到80%。1990第一轮承包到期时,预算内工业企业3.3万多家,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0%。然后开始了第二轮承包。
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合同制放权让利的改革,使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活力。然而,合同制度也有重大缺陷。合同制“一对一”谈判强化了政企分离。承包制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内部人控制”,短期行为,一般导致一轮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后果严重。实践告诉我们,国企改革不能以承包制为方向,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实行制度创新。
1992,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 165438+10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此,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由于承包制不能促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得包括大中型企业在内的许多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从65438到0997,党和政府提出了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的任务。目标是从65438年到0998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0年底,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截止1997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16874家,其中亏损企业6599家,占比39.1%。到2000年,亏损户减少到1800户,减少了近3/4。在过去三年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了救助,银行呆账准备金支出超过6543.8+0500亿元,技术改造贴息约200亿元,债转股4050亿元。在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的同时,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使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公司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首先,到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重点企业中的252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1、331户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改制率为52.7%。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达到80%以上,其中县属企业改制最大,有的达到90%以上。其次,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19户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骨干,按照《公司法》进行了改制,进行了董事会试点。* * *已选聘外部董事66名,试点企业65,438+04名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实现了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分离,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再次,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股份公司的比重从2002年底的30.4%上升到2006年的64.2%。最后,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两年来改革取得的重大进展。截至2006年底,除国有金融机构控股的上市公司外,801家国有上市公司中已有785家完成或启动股改进程,占比98%。在改革过程中,大量企业实施资产重组,许多企业倒闭破产,下岗职工分流,企业尽可能剥离社会职能。
多年的国企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要办好几十万家国企是不可能的,大量从事一般竞争性行业生产经营的中小国企没有优势,竞争力低。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提出了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和强调大放小的方针,要求统筹管理好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此后,经过十年努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开始改变国有企业粗放、过于分散的局面。1998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23.8万家。到了2006年,国企数量减少到11.9万,刚好是一半。1997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800亿元,到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万亿元,增长14倍。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768654.38+0.5亿元,上缴税金6822.5亿元。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央企有21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有13家。2007年,中国共有30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内地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均为国有控股企业。2007年,16家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以下是1998以来我国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简要列表。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我国国有企业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劳动生产率高、盈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也向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站稳了脚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引领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正确的。以下数字充分证明,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国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11%,但销售收入占35%,实现利润占45%,上缴税金占57%。2007年1 ~ 11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62亿元,同比增长29.6%,高于集体企业(25.2%),接近股份制企业(35.1%)。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9家,占69.8%;年营业收入达到14.9万亿元,占500强企业收入的85.2%。2006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49家,占49.8%,营业收入5.09万亿元,占66.7%。2006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7家,占比61.4%,营业收入6.59万亿元,占比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