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会计电算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7年,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汉字处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研究的试验阶段
在1983之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为主。这一阶段的代表项目是由财政部65438-0979直接参与和支持的长春第一汽车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试点项目。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电算化主要是单一会计业务的电算化,最常见的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发展非常缓慢。
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当时我国经济改革刚刚起步,虽然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管理现代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试验,但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还没有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更没有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可以说,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计算机设备非常匮乏,性能比较低,价格也很贵。中国本土化的工具和软件并不完备,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少之又少,缺乏会计电算化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
2.基于单一实践的自发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在1983-1987。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从此中国电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应用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热潮,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许多单位自主开发了一些单项会计电算化软件并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
(1)在我国,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大大增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逐渐成熟,性能价格比不断上升。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具有实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电子信息处理的语言障碍。这些都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各高校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为今后会计电算化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1987 11 10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课题组,为组织理论研究做了准备。
(4)会计电算化发展相对盲目,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以会计电算化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
从1987到1990,计算机在整个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并初步走向正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电脑的性价比呈几何级数增长。随着以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计算机网络理论为代表的软件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系统设计水平大大提高,涌现出一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为开发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物质和人才条件。
(2)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1989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软件管理若干规定》,7月,1990发布了《会计软件评估补充规定》。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们对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软件开发质量,形成和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在财政部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通用会计软件的发展和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目标的深入发展阶段。
自1990以来,会计电算化书籍大量出现,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对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逐步深化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已成为国有管理部门和整个会计界的共识。为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政部于1994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意见》,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三部法规,为我国会计电算化注入了强大动力。自此,会计电算化在更高层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上深入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初步统计,截至1998年底,已有38个商业会计软件通过了财政部的评估,160个软件通过了省级财政部门的评估。全国有近30%的单位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财政部在1994中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三级培养计划,目前已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