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介绍一下鄂温克族的起源和历史。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族是一个民族自我宣言,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

人口:26315 (1994)。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留有鄂温克族人的足迹和炊烟,它的聚居地是奥鲁古雅鄂温克族猎人村,有“北极村”之称。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族。

蒙古语多为鄂温克族牧民使用,汉语则为农民广泛使用。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擅长将桦树皮雕刻、切割成各种手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族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族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

以前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

主要节日有敖包、农历新年和米科勒节。

8月1958,1,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奶、肉、面为生,一日三餐离不开奶。他们不仅喝鲜奶,还经常加工成酸奶和干乳制品。

主要乳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粉、奶皮。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零食上。

主食是面粉。除了烤面包,面条,煎饼,炸胗等。经常被吃掉。吃的时候,就拌上或抹上鲜奶或黄油。

有时也吃大米、小米、小米,但都是用来做肉粥的,很少吃干饭;肉主要是牛羊肉。

过去,每家每户每年平均消费二十只羊和两头牛。

冬天到来之前,鄂温克族人宰杀大量牲畜来储存肉类。

宰杀的牛羊肉冷冻或晒干保存,吃肉往往有办法;手抓肉、血肠、煮肉大米粥、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方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鄂温克族,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汉达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松鼠肉、飞龙、野鸡、乌骨鸡、鱼等。,而且他们的吃法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有汉达肉、鹿、狍子的肝。

烹饪食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吃鲜肉,但不要煮,用猎刀切,注意“嚼头”。有些人还把新鲜的肉片串在木棍上,烤好后蘸盐吃。另一种方法是将肉煮至七八成熟,晒干,然后用火烤或切块煮粥(也可直接食用)。

鱼大多用来炖。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强调汤汁的原汁原味。

很少吃蔬菜,就采集一些野葱,做咸菜当配菜。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鄂温克族的主食逐渐被面食取代,如面条、煎饼、馒头等。

居住在嫩江流域和山区的鄂温克族早已开始农耕,从事狩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方式的经济活动。他们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畜牧和狩猎的收获多作为副食。主副食明显不一样。他们喜欢每天吃熊油。猎熊后,冬夏都要熬油。一般一只黑熊能熬几百公斤的熊油。

并开始广泛种植蔬菜,主要食用蔬菜有白菜、萝卜、豆类、黄花等。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制作方法是将茶叶煮沸后滤出茶叶(一般用砖茶),然后加入少量炒好的小米米和盐,煮沸后加入适量鲜奶制成奶茶。

喝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黄油和奶渣。

此外,还可以喝面茶、肉茶。面茶中,将炒好的小米饭捣成面条,放油锅里炸,再加入奶茶。肉茶就是将熟肉切块,加入奶茶。

林区的鄂温克族也喝驯鹿奶,这是当地特有的。驯鹿奶呈灰白色,浓度高,口感甜,还可以用来做奶茶。

鄂温克族的传统炊具独具特色,如汉达骨制的杯筷,鹿角制的小酒杯,肚(胃)内煮肉,汉达筋缝制的鹿皮粒兜,桦木、皮革制的各种碗盘。

如今,陶瓷、铝、铁和塑料制品已被广泛使用。

2003年8月10日,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狩猎者开始迁徙,11户37名狩猎者带领驯鹿走出大山,成为狩猎乡的第一批生态移民,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这是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一名猎人准备搬出大山。

节日、礼仪和饮食习俗除了春节等与附近其他民族相似的节日外,鄂温克族还将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调鲁节”。

米芾是庆祝丰收的意思。

节日期间,人们要穿上盛装,男人要剪马鬃,扎马尾辫。那时,每个牧民家庭都要准备丰盛的酒肉招待亲朋好友。

鄂温克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仪。到鄂温克族人家做客,客人会坐在主人放皮席的地方,不允许随意移动皮席。

客人入座后,女主马上端上奶茶,然后煮动物肉。肉做好以后,女主人拿出一把猎刀,在火上切下一小块肉,然后分给客人。

如果来访者是尊贵的客人,通常会提供驯鹿奶。

鄂温克族待客必有酒,除了喝白酒,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野果酒。

敬酒时,主人要把酒杯高高举起,先往火里倒一点,然后自己抿一口,请客人喝。

鄂温克族人认为,出门没人背房子,不招待别人,出门后没人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