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社会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研究背景。

1,研究的意义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的事情。根据中国人民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历史被列入德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以此来激励学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开放的国际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历史内容以零散的点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打破了原有的学科逻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将知识点分散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历史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然而,历史也有其局限性。学生学历史是因为现代人看得见古人,却无法真正看清楚古人。历史的过往特征决定了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他们来说,历史遥远而陌生,缺乏“生活气息”。我们希望小学生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又担心历史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历史和文化的痕迹,激发他们与之“交流”和“交谈”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

2.国内道德课程研究现状。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是我区目前使用的教材,其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全面交叉,螺旋式上升。‘一条主线’就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逐渐扩大的生活领域。“因此,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体系知识或道德规范的逻辑。生成的教育话题和事例是以儿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关于历史的内容并不是按照历史本身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的。这些历史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学习的工具,也是师生对话中的“话题”,而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接受的内容。而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零散”的历史内容突然“跳到”面前,不仅不了解前因后果,而且对这些突然“跳跃”的历史内容也不熟悉,难免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时间、规模、经费和课程本身性质的限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师资来源和培训还没有完全到位,大量的教师只能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自学历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学科融合只停留在口号上。因此,帮助《品德与社会》教师增加历史知识积累,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掌握历史教学技能,对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小学校园“历史题材”的研究对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基础,以小学高年级品德与历史题材的教学文本为重点,搭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发掘学生与历史题材文本形成真正的“交流”与“对话”的欲望与冲动,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制定

布鲁斯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活动的支点,是判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可细分为全书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程教学目标。全书的教学目标是舵,掌握着整体的教学方向;单元教学目标是风向标,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每节课要去哪里的问题。

所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如果我们想抓住教学目标和主要目标,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集中一个目标重拳出击,那么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延伸

1,了解历史背景

浙江教育出版社高级版教材《道德与社会》在编写历史题材的主题内容时,注重历史的“人性化”。因此,教材力求突出历史细节,有利于孩子与众多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对话。但是,这也使得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缺失。因此,学生很难认识和理解课本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设计精彩新颖的教学环节,在大背景下介绍历史事件,以补充学生大脑中的历史空白,让他们在具体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研究历史细节,与被激活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

2、联系生活事件

在历史题材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联系现实来回顾和审视历史。高年级学生更关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社会新闻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为媒介,为学生搭建进入历史、回归现实的跳板。

3、走向生活实践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可以让学生有历史的真实感,提升历史感悟。

(C)研究教学策略和方法

1,指导自主查询

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所说,历史不是一具死骷髅,而应被视为一种活的文化,一种人类的活动,一种生命的飞跃。历史题材的德育教学要回归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历史任务进行精神碰撞和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世界。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有挑战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和领悟历史。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历史题材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生活经验,无法“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是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教学,激发内心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更有效果。

2.营造和谐的氛围

众所周知,道德课是很生动的。但是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完全没有生活体验,这给我们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学生的情绪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气氛的定位和营造尤为重要。和谐的语气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3.加强体验活动。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历史题材的教科书中经常出现一系列数字。老师在补充资源的时候,往往会用数据作为有力的证明。如何让这些冰冷的数字焕发出鲜活的力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实现有效体验与知识传递的和谐统一,在感悟中升华道德情感。

第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我国课程开发一直存在“统一化”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学生使用的这套教材的实施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供借鉴,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来说,本课题的研究还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德育过程中涉及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方位变化,以期填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2)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目的,新教材的开发实施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体系。

(3)案例研究

本文对典型的德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整体的个别考察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现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提炼和总结德育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5)比较研究

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道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得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6)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德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项目准备阶段):2009.4438+0 —— 2009.3。

(1)调查了解学生对一些历史的了解。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3)成立课题组,收集整理资料,提出研究计划,反复修改课题,逐步完善。

2.具体实施阶段(教学活动实施阶段)2009.4——2011.8

(1)2009年4月-2010年5月(项目实施阶段)

开展高水平德育课程实质性调研,梳理典型教训,做好检查汇报工作。

(2)6月2065 438+00——8月2011(深入和修改阶段)

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进行深入递进的阶段,总结提炼经验。

3.总结阶段(研究效果评估阶段)2011.9——2011.12。

(1)写一份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论文

(3)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评价

不及物动词研究预期结果的形式

1,结合区里的德育课程开发,设计适合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助学教材(教学设计,数据网络)。

2.写一本适合学生的绘画史书作为校本教材。

3.一些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