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战刀的历史
刺刀的发展轨迹:矛、剑、刀
最早公认的刺刀出现在1647年的法国西南部小镇巴约讷,英文单词Bayonet就是由此而来。这种原始刺刀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使用的短矛。其实就是一个短柄的矛。如果把短柄放进枪口,插紧,前面的枪就会变成短矛。这也适合当时的步兵战术,因为前置炮只能单发,必须靠齐射才能发挥威力。在齐射之后,敌人会利用己方重装弹药的间隙。这时刺刀会迅速插入,排列成多层人墙,足以抵挡敌人的冲锋。但这种原始的刺刀和长矛一样,都是简单的防御性武器,与步枪不兼容。一旦它被安装在枪上,后者就不能被重新装填和发射。所以在1688之后没多久,法国人就研发出了套筒刺刀,在刺刀的端侧有一个中空的握把。使用时,将握把套在枪口上,旋转一定角度,使筒外的竹笋卡在握把上的凹槽内,固定在一起。在这种结构中,刺刀刀身向枪管轴线的一侧偏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射击和刺杀就互不干扰。从此,刺刀作为辅助作战工具的地位基本确定。
起初,套筒刺刀一般形状简单,有的只是一根带尖头的金属棍,基本上是矛的变形。因为当时的枪口枪一般都很长,早期的刺刀一般都比较短,刀刃一般不到45厘米。19世纪以后,枪支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刺刀也发展很快。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考虑到了刺刀的多功能性。当它被安装在步枪上时,它是白刃战斗的刺刀。取下后还可以当匕首、匕首、军刀使用。这一时期刺刀的形状趋于剑形,刃形相对较少,一般较长。刀刃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甚至有型号可以兼作1米长的剑。19世纪后期,用竹笋和枪口环固定刺刀座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成为刺刀的主流。刀形刺刀开始大量出现,刺刀长度大大缩短,刀身长度普遍在50厘米以下,出现了总长不到40厘米的刺刀。但套筒刺刀和各种形状与矛尖相似的锥形刺刀仍在一些枪械上使用。
随着机枪、迫击炮等自动武器的出现,白刃冲锋、人海战术的作用越来越弱,刺刀的地位逐渐下降。细节设计也是如此。比如一战后新设计的刺刀,大多没有手钩,因为这个部位主要是用来防止拿在手里自伤的,但是因为近身格斗的减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二战时期,冲锋枪和突击步枪的出现,使得刺刀不再是步兵的必备武器。虽然参战国仍大量制造刺刀,但以刺刀决定战斗的情况越来越少。二战期间研制的一些枪械使用折叠刺刀,其原型早在1830年就出现在荷兰制造的枪口枪上,但直到20世纪后才再次引起关注。折叠式刺刀不使用时折叠起来,固定在枪管下或一侧,使用时展开固定,如前苏联生产的莫辛纳甘M1944骑乘步枪、CKC半自动步枪等。这种方式避免了刺刀意外丢失的问题,但有使用单一的缺点,所以最终没有成为军用刺刀的主流。战后设计的现代军用刺刀还是手,但多作为工具使用,对刺戳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其长度逐渐缩短,刀刃多为适合切割、劈砍等用途的单刃猎刀形状。锥形卡口基本不再使用。请看后半部分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