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的历史评价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一定是主角。但不管鸿门宴里的项羽和刘邦,我只想说,张亮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人。张亮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他可以在汉朝兴盛四百年。苏轼在《论候》中对他的评价是“他在场不惊,无故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谋划中,决胜千里。足智多谋的智囊张亮是鸿门宴中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我认为《鸿门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都是因为张亮。《鸿门宴》是一场别出心裁的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张亮和范增这两大对立阵营的智囊,表现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和范增都很机智,都看到了刘、项之争的性质、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但他们机智的表现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张亮的才能是在刘邦集体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由于实力悬殊,他在得知项集团今天准备进攻时,制定了让刘邦“默认”和“叫屈”的计划。考虑到项羽对名利的热爱和他老谋深算的“父亲”,他带了樊哙等数百名得力骑手作为防备,做好了即兴发挥的准备。范增的深谋远虑更多的表现在事先做好计划,饭局中谋划,事后预测。他一眼就看出,好酒好色的刘邦“财物无所得,女人无所得”,于是极力鼓励项羽“严打不可输”。在“鸿门宴”上,他意识到项羽改变了初衷。为了达到消灭刘邦的目的,他当即任命项庄“以命抵命”,企图杀死刘邦。在“鸿门宴”的斗争中,张亮大局在胸,从容淡定,范增的傲慢、浮躁、心胸狭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邦走后,范增甚至辱骂项羽和敌方谋士张亮。应该说,范增的决定是符合项集团的根本利益的,但由于他心胸狭隘,思想守旧,最终没能被项羽理解和接受,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失败。对于这个严重的错误,范增始终缺乏理解,一味指责项羽,以至于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暴露在敌人面前,最终被日后的刘邦所利用。通过陈平的双重间谍,激起了项羽对范增的怀疑,范增愤然离去,项羽在乌江自杀。
纵观各方面,我认为张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没有张亮,就没有日后的刘邦,也就没有几百年的大人物。在策划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亮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