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镇和磁器口古镇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2.磁器口最早的名称是白岩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因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3.明朝文健四年,朱允炆被他的四叔朱迪篡位,逃出皇宫后被削发为僧。他在巴渝地区生活的时候,已经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躲了四五年。世人知道后,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将白岩场改名为龙隐镇,因为真正的龙帝曾隐居于此。
4.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1918年,当地瓷商集资在该镇青草坡设立“蜀瓷厂”,远销川外。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瓷器的品种增多,名声扩大。在龙隐镇,最发达的时候有70多个瓷业。
5.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首都。由于水上交通便利,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及沿江支流各州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市内一些大商贩在磁器口开设分店进货,出口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货、日用品、五金颜料、陶碗、陶纸、特产烟草等。这些商人逐渐改变了他们对龙隐镇的称呼,称它为瓷口。原因是这样更合适,更流畅。
6.后来因为“瓷”字和“磁”字相通,所以又叫瓷口。磁器口的生意集中在大码头和码头附近的金荣正街。除了大码头,还有四个丝厂,一个毛纺厂,24个兵工厂(现在的特种钢厂),25个兵工厂(现在的嘉陵厂)都有自己的货运码头。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装卸络绎不绝。
7.解放后,磁器口依然繁荣,从早到晚码头上出差的人络绎不绝,素有“小重庆”之称。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白天千人牵手,晚上万家灯火。”“千人手拉手,就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船夫来码头划桨。”“万家灯火”指的是形容聚集在码头上的商贾。晚上,他们分别点燃油锅、电石灯和蒸汽灯。河水泛滥后,灯火如星。
8.1958,码头搬迁至汉渝路,磁器口作为水陆码头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为了保存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政府通过培育和恢复明清建筑风格对其进行开发,将磁器口古镇建成民俗文化街区景区。1997年,重庆新发行一套名为“最后的回忆”的地方磁卡,与解放碑、通远门、临江门并列为磁器口码头。
9.相传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孙被的四叔篡位,剪了头发,来渝出家为僧,藏身宝轮寺。天王庙的墙上,有“龙隐禅寺”四个大字。因此,原来的“白岩镇”改名为“龙隐镇”。方圆龙隐镇,从井口到李子坝,方圆30多里。
10.20世纪初,四川巡抚刘向到磁器口,开办炼钢厂和机修厂,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钢基地。
165438+
1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抗战时期就读于磁器口大街宝山宫嘉陵小学。
13,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聚集了徐悲鸿、傅抱石、王林一、张树祖、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艺术家、美学家。
华14,红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革命活动就留在磁器口。据老人们说,花经常去镇上买菜,扛盐,挑酱油,买完就走。老一辈的人都见过,他和地下党见面的地方是在磁器口的一间房子里,但他分不清是哪一间,更增加了古镇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