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调查
知道华严寺的衰落,恢复重建是因为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作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莫等先生就从北平乘火车来到大同考察古建筑。第一站是华严寺。梁先生的《大同古建筑考察报告》中说:“大同古雁门遗址为北魏平城,为道教武帝居所。时至今日,孝文帝南迁洛阳,90多年来一直是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寺以碧名闻名,有华严华杉两寺,远近闻名。”
换句话说,没有梁先生的实地考察和留下的大量珍贵资料,大同古城不可能重建,华严寺不可能恢复原貌。山西人心怀感激,在大同建了梁思成纪念馆。
华严寺,位于古城西南角,占地6万多平方米。它是辽金时期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因其作为辽国皇家祠堂的性质而地位显赫。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秋,张继驻足华严寺,观察感受皇家气势,庄严肃穆。庙前宽阔的广场一侧,牌坊巍然耸立,古色古香的街巷建筑新颖奇特,大街小巷的店铺都充满了复古的味道,就像引诱游客或香客来一次回到古代的旅行。定睛一看,我高兴了,明白了大同文化人的善良和聪明:要去华严寺,就要在寺前“热身”。
在辽金时期,大同(顾平市)是一个不同的首都。平城华严寺,建于辽清八年(1062),是奉安历代皇帝的石像和铜像。辽代末期,由于战乱,部分寺庙建筑被毁,金田娟三年(1140)重建。全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堂、大乘大雄宝殿、薄伽丘藏殿、华严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元末战乱中,华严寺损毁严重。明初重修,华严寺一分为二,成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清朝顺治五年,又是一场战争。只有大雄宝殿和薄伽丘藏殿幸存下来。到清末,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知华的华严寺,从明朝开始就分为两部分。进寺先去普光寺,再去华严寺。
普光寺金碧辉煌,门前的对联颇有禅意:“天下从来没有富贵荣华,就在这里说吧。人生熙熙攘攘,名利自古难放。”正殿宽七间,重檐歇山顶,正面出宝霞。寺内的造像、壁画、平棋沉箱,都是按照早年辽金时代的特点进行复制重建的。
下华严寺,以薄伽梵歌派藏殿为中心,有辽代造像、石经楼、亭式藏经阁、天宫亭阁等建筑。主殿是《博伽梵歌》的藏殿,意思是佛教的藏殿。五间宽四间深,单檐九脊。山脊两端,有高达3米的琉璃吻。屋顶坡度平缓,屋檐深远,古朴典雅。
佛坛上有29尊辽代彩塑,北面原像为往昔佛,即燃灯佛,威逼二弟子四菩萨;中部以佛祖释迦牟尼为本尊,扬言侍奉二弟子四菩萨;南方本尊是未来佛弥勒佛,有六菩萨受威胁;三尊佛像前坐着四尊佛,自北向南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沿着薄伽梵歌教派藏经阁周围的墙壁,有两层亭子式的藏经阁,共38个。后窗处有五座木宫亭阁,以拱桥相连,左右壁上部以两侧拱桥相连。墙分上下两层,下层有门,里面有柜子。据传,这座藏经阁中有1.700余封、1.800余卷明清藏经,其中1.700余卷佛经刻于明代永乐至万历之间,佛经的皮书用丝棉裱起来,是佛经的上品。我不知道真相,因为我没有机会看到。
我知道这里的舍利塔是根据辽史地记载修复建造的。是继应县木塔之后,中国第二大纯木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它高43米,顶部是一个金色的盘子,底部是一个荷花池。宝塔由檀香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和娇娇菩萨的雕像层叠而成。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由100吨纯铜打造,内有舍利子和千余尊佛像。
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山门、渡殿、观音阁、地藏阁、两厢廊等两个殿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大雄宝殿是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寺前平台正面有石阶,四周有勾栏,左右为明代建造的六边形钟鼓楼。正殿朝东,宽九间,深五间。庙的前檐有三扇木板门,都是壶门单檐。主脊上的琉璃吻非常大,由八个琉璃构件组成。据说北吻是晋代的原作,南吻是明代的。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
大殿正中有三尊五方佛像,是明宣德二年进京雕刻后放在这里的。佛像面部扁平,发髻镶嵌珍珠,二十天庭立于两旁,姿态各异。
寺内四壁贴满了21幅巨型壁画,据说是清朝光绪年间所绘。画面高6.4米,长136.8米,描绘了5000多人。其内容均为佛教故事,如“七地九会”佛教故事、吉祥童子图、法传图、千手千眼11观音图、华严三圣、水月观音图、罗汉图等。,全部包金,五颜六色,精美绝伦,保存完好。
出了大雄宝殿,可以在平台上四处看看。华严寺大殿庄严肃穆,塔身拱形,整体布局真的是庄严典雅。
走进钟楼,我们靠近鼓楼,所有的门都是关着的。张继傻傻地看着:如果你在寺庙里,如果你能在寺庙里遇到佛教事件和课程,或者你能听听暮鼓晨钟,你的世俗之心就会靠近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