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剧”的思考
最近似乎“戏说”文学名著颇为流行,许多经典文学形象被用作“开水”或“大话”——仅《水煮三国志》的出版,就直接催生了《麻辣三国志》、《大话西游队》、《美猴王好雇员》、《商路红楼》等数十本书。这些书重新诠释了原著人物,注入了一些当代时尚甚至另类的元素,变得滑稽、幽默、俏皮。于是乎,刘备有了“菜市场论”,诸葛亮的大学问真的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出来的,而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就是一个潜在的好员工...据说这些书很受年轻读者的欢迎,流通率非常高,图书销量也不错。
经典作品是否应该被戏谑,如何戏谑,戏谑经典的后果,都颇有争议,看法不一。
开玩笑就是糟蹋名著。
周(店员):我觉得这种“煮佳作”实在是浪费佳作,导致礼乐崩塌,误导青少年,亵渎植根于大众心中的传统美好事物,是对青少年的极度不负责任。
名著和经典文学的形象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绝不应该拿来开玩笑。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给中国文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看法。它不仅可能使我们的民族丧失崇高感,还可能使一些年轻读者因为这些作品而“误读”和“曲解”经典,从而恶意解构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经典作品可以帮助青少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实现文化熏陶和人格培养,实现文化的经典化。试想,如果年轻人都在读这些“煮”书,忘记了我们的经典,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经典里的人物都成了跳梁小丑。他们怎么能看清真相,分清善恶?我们的年轻人需要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所以青少年拿经典开玩笑是极不负责任的。
开玩笑要适度,不能“过分”
林俊峰(中学语文老师):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笑话书都是老生常谈、“不分青红皂白”的。广义来说,笑话包括关于历史的笑话。拿历史开玩笑,让人对历史的认识有偏差。同样,拿经典开玩笑也有这个问题。开玩笑不代表对经典的重新叙述。开玩笑和重新叙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戏谑就是调侃,把戏剧变成喜剧,有解构的意味。
古典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问题是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在我看来,拿经典作品开玩笑也不是不可以,但一个前提是基本史实不能错,要有现代人的观念。有了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个性化地、创造性地对待历史和经典。但是,没有这两个前提,纯粹娱乐性的笑话就是文化毒品,是垃圾,必须批判。
开玩笑是基于材料,而不是扭曲。
黄嘉伟(大学生):拿经典开玩笑实际上是用经典中的元素来讲述事情。它的初衷不是为了破坏什么,而是为了画出素材而不是扭曲素材。很多人喜欢看大话西游。如果作者真的恶意歪曲,读者是不会同意的。如果笑话伤害了文学遗产和文学人物,几十万读者肯定不同意。读者不是傻子。不要低估读者的辨别能力。
真正的经典是经得起历史潮流洗涤的,我们没必要为几个“煮”出来的经典生气。相反,我认为只要那些经典文化足够伟大,无论多么荒诞的“戏说”或者颠覆性的东西,都不会损害它们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那些一触即倒的经典,可能就是伪经典。只要不是恶意的玩笑,不会损害原作的光彩和价值,有价值的东西经得住打,没那么脆弱。
西游记什么时候会被人调侃?
暑假期间,一部关于唐僧师徒的新动画片《西游记》在电视上热播。电影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现代美,现代生活。和孩子一起看的时候,看着儿子幸福的笑容。作为家长,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今年7月,一个被自己扮演的孙悟空角色惊艳到的六岁小男孩大声疾呼《西游记》不要乱改,否则神话就成了一派胡言。一直记得小时候看的艺术片《大闹天宫》。著名女导演杨洁用几年时间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不仅国内老少喜欢,国外观众也在看、看。当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运用,让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传说生动再现,这也是拍摄制作水平的一次飞跃。但重点是要尊重原作,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深加工和再创作。还有人们对中华民族拼搏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的美好感受,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影视剧热衷于拿朝代野史开玩笑。然而,越来越多的关于中国古典作品和其他传统文化作品的玩笑引起了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自从电视剧《西游记》产生轰动效应后,一些“聪明”的制作人也用商业片里惯用的“玩笑”来调侃《西游记》,于是制作了几十个版本,比如《西游记》、《西游记》、《大话西游》、《春光灿烂的猪》、《童话西游记》。在一些剧中,小猪变得勤快,深受女生喜爱。有些戏里,孙悟空娶了王母娘娘的养女,生了一对双胞胎,让孙悟空变成了凡人和爱美之人。
为什么影视人总是盯着西游记看?我们利用名著的名气,利用国人对唐僧师徒的好感,不惜借用离奇甚至不负责任的手段来“笑话”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早已让位于膨胀的商业价值观。除了赚很多钱,还向中国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传递了什么样的文化?经典《西游记》的文化“原生态”就这么毁了,真的很危险。
外国人把孙悟空当成英雄,中国人却笑话他是“情圣”,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哀。西游记无缘无故被人调侃篡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生态污染”,是背叛和抛弃。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如果不能对西游记的各种段子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也会出现,关公与秦琼大战等一系列闹剧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近年来,重新诠释传统经典成为一股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江湖出了人才,出了名,翻拍遍地,名著新注失了脚。”确实如此。而且被抢的不只是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都被不同程度的颠覆和折腾。
中国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它的许多字符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虽然不会因为一句劝服就影响名著的价值,但是对名著进行改、Q、恶搞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丑化中国的文化经典。如今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趋势,发人深省。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了戏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该剧集结了近30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担纲主演,演员阵容非凡。但因为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所以观众根本不买账——“那件衣服像个木偶戏!”“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结果演出开始时70%的上座率,到《红楼梦》结束时只有20%到30%。
随意颠覆、折腾、恶搞名著是不可取的,打着名著的旗号传播文化垃圾更是不合适的。现在不仅影视作品恶搞四大名著,那些在书市上转型的“四大名著”也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六岁的孩子曾说过:“名著可以改编,但要有底线,不能盲目改。”“大话”“歪理”“开水”恶搞经典,不仅糟蹋了经典的人物和思想,也玷污了经典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
经典作品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有许多精华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四大经典小说”在今天很难读懂。当它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时,可以增删一些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表演,但一定要尊重原著,保留原著的精髓。但是,现在恶搞已经蔚然成风,有些改编根本没有底线。几乎是随心所欲的改编,吸引眼球的改编,违背了原著的本质和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随意颠覆、折腾、恶搞名著,是对传统文化的羞辱。骂人和骂祖宗,羞辱历史文化和骂祖宗有什么区别!无论是文艺界还是出版界,都应该浮躁一点,把眼光放远一点,把经典当做滋养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的改编当成纯粹的娱乐和商业行为。文艺界、出版界应责无旁贷,多一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担当,做无愧于历史和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