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历史课上学什么?

主题导向课程

初中历史课应该讲什么?有哪些线索引导内容?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与高校几乎一样,历史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

这次课程改革首先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历史人才。历史课程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义务教育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设计目标不是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课程的“繁、难、深、旧”现象,降低现有课程的学习难度。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历史教科书按时间顺序、以朝代为基础的旧模式,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若干主题。

学习主题的确定使得初中历史课程体系明显不同于以往。学习主题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充分考虑基础学科的特点,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改变原有课程“复杂、难、多、废”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实行少而精、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二是学习主题的确定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又注重历史发展顺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在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大幅缩减,难度要求大幅降低,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减少,科技、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内容融入历史进程,避免了课程内容类型的单一化。

注重人性和时代。

课程标准打破了中学历史课长期以来使用的通史体例,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偏重政治史和战争史的倾向,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

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分为九大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的变化;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权力的分离和民族融合;一个繁荣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每个主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面貌,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和可持续发展都体现了时代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倡导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理解民主与法治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环境意识,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知识、能力和情感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理解、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欲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课程标准力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在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通俗史书,阅读历史图表,认识古代断代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份,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不仅要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材料,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获得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换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不同的观点,以此来补充自己的论点,拓宽自己的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实和客观。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敏感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内容标准。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标准中,背诵水平要求的内容占总内容的70%左右。理解水平要求的内容占总内容的20%左右。应用级所需内容控制在总内容的10%以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解水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和知识,而是让学生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而了解和体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应用层面不仅仅是我们过去说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完成作业,更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知识建构和解题方法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