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
新夏之
我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战争中的中日战争》时,发生了一件事:下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之战”的画面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中日军舰在海面上交战,一首“这一天充满了泪水,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的诗句缓缓出现在两边。然后我跟同学说了。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不幸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冷静,指挥他的“特快列车”冲向日本先锋指挥舰吉野号,决心同归于尽。吉野逃走了,用快炮和鱼雷攻击致远舰,沉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痛哭流涕,亲自为他题写对联,赞扬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这让我想起了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我婆婆为他纹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也是用动画效果玩的)。我想用历史名句突出邓世昌的功绩,自然引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这是不对的,忠君报国不是给邓世昌的”。或许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个同学的勇气,另一个站起来说:“我知道,忠君是南宋初著名抗金名将岳飞纹在背上的字。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之处?”
至于这个“程”嘛,我夸他们能以较慢的速度大胆思考和提问,同时以较快的速度思考应对的方法。如果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不是全班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案里没有这个环节。如果用之前通常的手段,“下课再讨论这个问题好吗?”很明显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上是不允许老师讨论),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思维很可能会被扼杀!我决定放弃已经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们说:“我们三人组的时候,一定要互相学习。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研究,就能找出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组学习。你们两个(我真诚地对刚才提问的两位同学微笑)愿意的话就带一组从挽联开始,调查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克服的困难,了解邓世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的收获;第二组从清朝国家安全的角度考察黄海在中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用军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幸存下来以及此举的意义。(队员自由搭配);第三组考察黄海和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你能不能用你的考证事实告诉你的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践踏,不容侵犯!朝鲜是清朝的附庸国,受清朝保护!第四组,调查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的路线、措施、过程、结果讲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或修正,适当肯定学生的成绩。有的地方又和学生讨论了。这样只有两个眼睛,图片,小字,加起来一节课只有三页。本来一节课教的绰绰有余。结果我上了两节课,但是除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们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大师的成就感。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两个学生对老师很好,很多学生上课的热情也很高。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收复新疆”这一课时,发生了一件事:下课铃响后,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现在同学们面前——长长的戈壁滩沙丘中的一条杨柳路(画作《甘唐一泽》),旁边缓缓出现了一首诗,“将军尚未举刃”,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在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左,以及人们为歌颂左带领湘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丰功伟绩而写的这首诗 想起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白云,孤城万仞。 横笛何须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我还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底部)。我很自豪我的“创造”——对比两首诗,突出左的成就,自然引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不对。两首诗中的柳树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个是指柳树,最后一个是曲子的名字。”也许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个学生的勇气,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是后人误解了凉州的话。原句可能是黄河远在白沙之上。”
对于这个“程”我一边称赞他们以较慢的速度大胆思考和提问,一边以较快的速度思考如何应对:如果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不是全班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也没有这个环节。如果用之前通常的手段,“下课再讨论这个问题好吗?”很明显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上是不允许老师讨论),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思维很可能会被扼杀!我决定放弃已经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们说:“我们三人组的时候,一定要互相学习。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研究,就能找出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组学习。如果你们两位(我真诚地对刚才提问的两位同学微笑)愿意,可以带一个小组从诗歌入手,考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治理新疆所克服的困难,了解边疆人民对新疆光复和治理的感激之情,把自己的收获报告给同学们。第二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察新疆在中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意义。(队员自由搭配);
第三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你能不能用你的考证事实告诉俄罗斯等侵略者: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你不能践踏和侵略!第四组,调查左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讲清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过程,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适当肯定学生的成绩,有的地方与学生座谈。这样只有两个眼睛,图片,小字,加起来一节课只有三页。本来一节课教的绰绰有余。结果我上了两节课,但是除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们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大师的成就感。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两个学生对老师很好,很多学生上课的热情也很高。“老师,错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设计过于具体、细致、死板,不给学生留有余地。
教案是主观的蓝图。目前教师备课(备课)的重点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处理,还有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完美,每个小标题怎么说,学生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过渡语怎么说等等。,而只是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以及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在这样的教案指导下,学生很有可能成为你的“操作者”。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学生的反应等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取知识。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学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教师依靠教科书、教学用书等教材,通过一定的手段进入“标准化”操作(这种教学实践形式已经成为百万教师的工作程序,在日常教学理念和行为中是稳定的),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较低。一旦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预设之外的问题,就会用“课后讨论”来搪塞过去。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培养不出真正求实、怀疑证伪、创新进取的学生!这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我觉得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树立老师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考虑我能为这个班级的学生提供什么服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他们想更多了解的内容。特别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求,去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去实践你的教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误解把内容是否教过,或者学生掌握程度,作为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在这种观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教好我的课的所有教学内容,所以不相关的东西就要丢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全人”的观念,学生的发展就是全人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还要考虑每一节课对学生未来乃至终身进步或发展的作用;它既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有效教学定位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题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新的课程:
展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画像,并由学生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准备复辟,在文化领域也积极进行复辟的准备活动,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这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引进了新的课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
2.探寻五四运动的足迹。
第三,引导自学
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学习。
1,学习新文化运动
(1)显示自学说明:
①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②在今天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否现实?我们今天还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吗?如何发展民主和科学?你认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和科学容易吗?
(2)学生自学:请阅读P122-—P125页的第一段。
方法:阅读、记忆、思考、讨论,教师巡视,保证每个学生都紧张地阅读、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然后,学生在完成思考题后,可以自由谈论与民主和科学有关的话题,这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来论证民主和科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后教育: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1)显示自学说明:
①概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分析: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为什么中国的合理要求在巴黎和会上遭到拒绝?
(2)学生自学:请阅读P125页的《五四爱国运动》。
方法:阅读、记忆、思考、讨论,教师巡视,保证每个学生都紧张地阅读、思考。
(3)师生交流:解答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行解答,确定知识点;完成分析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用联系史实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职后教育:分析五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讨论:
展示一张五四时期的传单,可以这样设计讨论问题:
“探索什么是五四精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是五四爱国学生的爱国精神。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你需要怎样学习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精神呢?”
第五,总结
六、自学测试:
展示练习纸,并在课堂上测试学习内容。
我进入历史教学已经半年多了...这半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感觉到历史教学的任务是漫长而艰巨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历史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电视剧和小说里都有历史的影子,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来,并不容易。历史学科,老套的内容,琐碎的知识点,人们头脑中的死记硬背,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成了很多历史老师的苦恼,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从联系的角度学习历史是有效的,不仅对历史课有效,对其他课也有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历史。历史涵盖了中学的所有科目。
与历史关系最密切的是语文学科。这学期的大部分教学都和语文有关。比如商鞅变法的例子,就与汉语中的典故“迁木赏”、“筑木为信”有关;张骞《出使西域记》中关于西域荒凉的论述,与《卫城曲》和《凉州词》中的相关诗歌有关。说到文化,涉及到的中国知识比较多。语文课文的背景是历史,就像语文课上的《论语》,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况。知道了这一点,对理解《论语》和孔子有很大的帮助。这真的回答了“文史不分家”这句话。地理和历史密切相关。历史地图,历史古今地名等等都体现了历史和地理的姐妹关系,而且现在的研究生专业里有历史地理这个专业。历史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本身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在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定理和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器等。,这些都是历史课上学到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都是历史。
除了所有学科,还应该教会学生从身边寻找和发现历史,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与历史息息相关。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当今世界的社会制度、热点问题,有哪些与历史无关?比如在学习汉武帝、三国、隋唐历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汉武帝、三国演义、武则天相关的电影,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书籍。与清朝历史有关的电影不计其数。关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国近代史。在社会制度方面,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起源,学习世界史就会知道。学生可以在历史课上找到新疆、西藏、台湾省的问题,明确新疆、西藏、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使用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它们与史实的区别,两者并不相同。
从联系的角度学习历史,让学生接触各个学科的历史,接触他们生活的世界的历史,自然会发现历史无处不在,真的很有趣。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已知的知识,纠正自己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