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你对邮票发展史的感想?求200字起的大神帮忙
邮票的历史在邮票出现之前,在1840邮票诞生之前,有很多种邮寄支付的形式。1653年,巴黎邮局的租户让-雅克·雷诺阿德·德·维莱尔(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发明了一种支付票据(或称应付票据,法语:blank de port payé),是一种类似邮票的纸质收费单,价值一个苏。这种交款单没有粘性,需要用夹子或者绳子固定在信上。目前这种支付账单已经很难见到了,蔓延到这个世界的情况也不得而知。英国也有类似的邮票前身。自1680以来,伦敦便士邮政的商人威廉·多克维拉和罗伯特·默里开发了一种新的统一邮政价格系统。他们给寄件人的邮件盖邮戳的做法非常流行,这使得约克公爵在当时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要求其在两年后放弃这项业务,并被并入邮政总局。而一些芬尼邮局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至今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至少还有四幅被私人收藏。65438年至09世纪初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Stadtkuverts”,这也可以看作是印刷贴在信封上的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了一种盖邮戳的信笺,1821左右英国报纸发行的回信卡也盖了邮戳。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1838年从悉尼寄出的航空邮简。第一枚邮票的诞生罗兰·希尔爵士邮票的诞生,是因为集邮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寄信人。这是一种“预付费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可以降低邮费成本,收费变得简单,通信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早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什(Lovrenko?0?8ir)向奥地利政府提议引入邮票以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尔莫斯(James Chalmers)在1838中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提案。这个建议可能会被罗兰·希尔采纳,她受英国政府委托在1835改革邮政服务。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者。19世纪初期,邮资是根据邮件投递的距离和信件的数量逐一计算的,即“累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15英里以内的邮距为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13p 300英里内...另外根据邮寄情况会有额外的邮费。邮费很贵。根据记录,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一封信要花费一名铁路工人月薪的20%。如此高的邮费不仅平民望而却步,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因此国会决定议员可以享受免费邮寄。于是,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挥霍在亲朋好友身上,免费邮件占邮件总量的75%,邮政部门因此出现严重赤字。而且人们也尽量避免邮费,比如请人送或者拒绝接收。1837年2月22日,黑便士希尔出版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和现实性》的书,主张废除免费邮寄的特权。在英国,采用了重量小于0.6盎司的邮件只接受1p的改革方案,寄件人提前支付邮费。还提出用印刷精美的邮品预付邮费,引起广泛反响。7月22日,1839,希尔的邮政改革提案终于被下一任议员通过。17年8月,该方案获得维多利亚女王批准,决定从8月1840 65438+10月10起正式实施。1840年3月制作第一批240枚邮票模板,15年4月印刷,同年5月正式发行,5月6日正式生效(但5月2日已经使用)。因为它的面值是1p,并且是用黑色墨水印刷的,所以收藏者称之为“黑便士”,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的图框为19mm×23mm,无印模、无齿孔、背胶、小冠水印。前两枚邮票是在罗兰山设计的。为此,他收到了成千上万的设计,最后为他抛弃了这些设计。邮票上的人像来自他特别喜欢的一枚1837的纪念币。面值1p的邮票底色为黑色,面值2p的邮票底色为蓝色。亨利·科博尔德为其雕刻,印刷工作由珀金斯·培根·佩奇承担。黑便士邮票也有它的缺点。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容易看清,也容易洗掉,所以有人钻了空子重复使用。所以后来的1p邮票都是红色印刷,2月1841,10公布了红便士。邮票的推广在一两张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使用邮票。一些邮票出现在美国1841和1842。1843年,巴西也有了第一套邮票,***3枚邮票,面值分别为30、60、90雷亚尔。它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上罕见的邮票之一。3月1843,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了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要图案的地方邮票,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主题是谷物女神色雷斯。德国第一枚邮票是黑伊,由巴伐利亚王国于6月1849+065438+10月1日发行。德国的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巴登等城邦紧随其后,为1850。奥地利6月1850开始发行邮票,在列支敦士登也有效。中国第一枚邮票是1878+0年大庆邮政发行的大隆邮票。大隆邮票有三种格式,薄纸大隆、宽边大隆、厚纸大隆。中国清朝烟台发行的一套地方邮票很快产生了新的邮票类型,比如奥地利1851出现的报纸邮票。1871年,秘鲁在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1]。邮票开始产生广告效应。法定邮票的正式名称是“邮政价值标签”。这个词来自君主阶层,但它很好地解释了邮票的法律和历史渊源。贴邮票意味着为邮件的投递支付预定的邮资。邮政由国家管理,或者由国家建立的寡头垄断企业(有时还有其他名称,如Thurn Tasis)经营,因此公民的邮政行为属于国家法律管理的范畴。德国联邦邮政局私有化前的邮政法规相当于法律法规,管理邮政服务与邮政用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免除私法规定的邮政税。邮票的应用在19年到20世纪之交达到顶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达到顶峰..由于铁路的快速发展,邮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创历史新高。奥地利最重要的面值为5和10海勒的邮票在1908年达到了30亿。而且这些邮票只能在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也就是切斯利塔尼亚使用。匈牙利从1867年奥匈协定开始就独立发行自己的邮票。随着邮票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邮票语言”。信封上邮票的位置和摆放有一些寓意,比如“永远忠于你”。但后来语言逐渐衰落。邮票成了一种宣传工具。东德的马克思邮票在一战期间发展成为一种宣传工具,他们的假邮票在战争双方国家的出现主要起到丑化对手的作用。所谓“间谍诈骗”,就是一方模仿另一方的邮票,通过中间人以敌邮的方式传播宣传品。因此,它被命名为战争邮政欺诈。所以战争时期如果私下大量购买邮票,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推广欺诈就是模仿对方的邮票,但是做一些改动来丑化对方(比如把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改成了没有意志的帝国“Futsches Reich”)。这些战术是二战中最糟糕的。比如英美伪造了大量的希特勒纪念邮票,把头像改成了希姆莱。德国还把一些英国纪念邮票上的乔治五世头像改成了斯大林头像,并在上面画上了锤子和镰刀的图案。但在冷战时期也是可见的。邮票也可以用作间谍工具。二战中,一名德国女间谍通过信封上邮票的邮戳得知了一支法国炮兵部队的地址和行踪,最后这支炮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奥匈帝国曾经用邮票图案作为信息来观察南斯拉夫军队的驻军。不仅对立双方会将邮票作为宣传工具,独裁国家,如法西斯纳粹德国,也会通过大量印刷邮票来制造对希特勒的崇拜。同样,朝鲜的金正日、前苏联的斯大林、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革初期也发行了大量的毛泽东纪念邮票。但除此之外,一些对人民影响深远的人物也会出现在邮票的页面上,比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东德的马克思等。前苏联对其优秀的航天技术大做文章,通过发行相关邮票向与会各国展示其科技实力。今天,随着现代邮戳机的应用和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正在减少。即便如此,全世界每年邮票的使用量也是数十亿。集邮者是邮票的大客户。为了迎合这些用户,邮政当局发行了许多纪念邮票,如在世界杯之际发行的邮票,以及一些古董产品。一些小国不再将邮票用于邮政目的,而是将其出售给集邮者,作为自己财政的一大来源,如梵蒂冈、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以及一些非常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自2002年以来,德国用户可以通过STAMPIT软件在互联网上下载和打印邮票。自邮政改革以来,邮政的垄断地位开始瓦解,一些私营企业也可以发行自己的邮票。例如,柏林的PIN AG在东德喜剧系列PIN AG2004中发行了关于Abrafaxe的邮票。2003年,荷兰和芬兰的邮政服务(后者表明它是面向企业用户的)推出了一些可以由用户自己设计的邮票。他们可以将照片、图片或徽标导入模板进行打印。奥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这项服务,最低印数为200,但2005年后减少到100。在美国,只需要20张卡。9月6日,瑞士发行了4枚印有手机照片的邮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以提供。奥地利在1988年推出全息邮票。但是这种技术价格昂贵,所以并没有成为主流,是为特定场合制作的。这类邮票只有120枚左右,已经成为一个收藏方向。记住邮票的特征,用来表示邮票的发行国家和机构。1874年,邮政联盟规定各国邮票必须印有国名;1889修订的《万国邮政联盟公约》明确规定,国名应当用拉丁文标注,但目前这一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现在世界各国的邮票都是以文字标注为主,一般都是国名或者国名加邮政文字,有的还标有英文。以中国邮票为例,采用“中国邮政”和“中国”的邮票。美国是USA还是US,前苏联是ссср。英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英国,万国邮政联盟允许英国邮票可以不标国名,所以他们的邮票被记住是女王的剪影,没有任何文字。此外,匈牙利发行的邮票,人们记住的不是其国名,而是“马扎尔”(意为“马扎尔人”);瑞士邮票被记为“HELVETIA”(意为“海尔维蒂亚”)。一些欧洲国家联合发行的欧罗巴邮票标有“欧罗巴”和“CEPT”字样。邮票最早的形状是长方形,竖着比横着更常见。长方形的邮票可以漂亮地放在正方形里。方形邮票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形式,非常罕见。匈牙利喜欢发行漂亮的方形邮票。除了四角邮票,一些早期的邮票也显示三角形。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殖民地好望角发行的一套三角形邮票。近十年来,许多国家发行了各种形式的邮票,如以足球为主题的圆形邮票。这种邮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邮票那样容易从方形对联上撕下来,所以往往以邮票块的形式出现。非洲国家塞拉利昂以其特殊的邮票而闻名,如徽章、水果、鸟、地图和椰子。法国邮政曾经发行过心形邮票。由于节约原材料的优点,长方形成为大量普通邮票的首选,而三角形也有同样的优点,是除长方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一些形状,如圆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鸟、地图等形状。,会浪费原材料,所以这些票形多用于发行量较少的纪念邮票上。邮票也经常以其他形式发行,如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和小额期票。邮票小型张是指在一张大纸上印制一枚或多枚邮票,在邮票周围的空白处一般印有相关文字和图案的小开本邮票。小全张属于同类小型张的特殊格式,是指在一张纸上印制全套邮票,其面值、图案、编号与同时发行的完全一致。大多会在边纸上装饰相关图案或说明文字,有时会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出售。世界上第一张小全张是卢森堡于1906年发行的纪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的小全张。中国第一张小全张是中华邮政于1941年发行的“救国”邮票。本票又称“邮票册”,是由邮政部门印制成券并装订成册的一套邮票。带有封底的邮票叫做本票。这种邮票由于装订的原因,往往有一面、两面无齿孔或两面或三面无齿。小版张是除了整版邮票之外,由邮政部门印制的一种小型首日封。小版张通常装饰有与邮票主题相关的文字和图案。1972慕尼黑奥运会小全张,德国第一枚圆形邮票(德国足协成立100周年之际),好望角的三角形邮票,还有世界上第一枚带孔的异形邮票,一枚不带孔的美国邮票(1851发行),时至今日,制齿已经成为邮票边缘最流行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也。邮票边缘的齿其实就是现代的邮票打孔风格。起初,邮票的边缘不会进行太多处理。没有牙齿,用户需要剪刀将它们从邮票方块上分离。英国人亨利·阿彻打算改善这种情况。他首先使用了一种带有小排刀的打孔机,人们可以用它在两枚邮票之间进行等距切割。世界上第一枚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邮票出现在1848年。亨利·阿什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不断改进机器,后来用钻芯代替了刀。这种方法很受欢迎。当英国出现第一枚带牙齿的邮票时,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打孔机发明后,大部分邮票都是打孔的,但有时也有少部分邮票因为不具备打孔条件(如战时)而没有打孔。这种邮票的收藏价值一般高于打孔邮票。有时,邮政部门为了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故意发行无齿孔邮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8月8日发行的吉94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1962,8月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熊猫》1963。胶水2000年的法罗群岛邮政邮票背面会被胶水粘住,然后只要沾湿就有粘性,所以可以粘贴在信封表面。今天,邮票在印刷前用机器粘合。但早期是先印刷后涂胶,在相应的机器出现之前,涂胶都是用刷子手工完成的。胶水的主要成分是塑料,比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种碳聚合物。后来是动物胶,也有植物胶,比如糊精或者阿拉伯胶。一些邮局开始使用粘性塑料薄膜。大部分用户都是用舌头沾湿粘合层,所以很多邮局都想尽办法让邮票有味道。例如,德国邮政对1955到1956的薄荷味粘合材料进行了测试。集邮爱好者在集邮时,需要把背胶洗掉,才能放进集邮册。两种不同的纸邮票是特制的。要满足技术要求,既要起到防伪识别的作用,又要像床单一样统一(战争时期很难做到),所以价格昂贵。今天的邮票使用会发光的纸张。荧光、磷光和印记具有这种光效应增益的不同性质。邮票的这种发光性质一方面可以防止伪造,另一方面自动盖章机也靠它来识别盖章位置。德国每天需要25吨邮票纸。许多其他国家使用木头或布来制作邮票。例如,瑞士已经发行了这些邮票,但只针对收藏者。不丹从1955开始发行邮票,4月15日发行了一套68至100 mm的集邮册邮票,1973。它们既是邮票也是唱片。苏联在1965年印制了两枚航空主题的铝邮票。东德在1963发行了一枚聚酯邮票,因为Dederon这个词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德语的首字母缩写DDR。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布隆迪发行了纪念其独立的黄金电影邮票。2003年,意大利发行了牛仔裤邮票。2004年,瑞士发行了木材邮票。2000年6月21日,瑞士还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刺绣邮票。但归根结底,纸是最实用的邮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