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的解读
历史剧离“历史”有多远?只是穿着古人的衣服,我在说的东西,从美人计,唐宫秘史,清宫穿越剧系列,到现在的陆贞传说,都展现了北齐的局势。这些电视剧大多是历史人物,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往往与史实相悖。当然,不仅仅是《玉居正》,就连大获成功的清宫剧《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宫中后妃》)也饱受诟病。有网友表示,宫中后妃虽然在大背景下尊重历史,但本质上是虚构的关于雍正及其嫔妃的故事,甚至不是野史。导演高希希直言,像《宫中皇后》这样的电视剧,只能称之为古装剧,本质上不过是穿着古人的衣服在讲事情。要被称为历史剧,它们“必须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相对客观的解读”。而那些标榜还原历史真相的电视剧,也没有逃脱被“掌掴”的命运。无论是早年的新三国演义、新水浒,还是近些年的楚汉传说、隋唐英雄,越是声称尊重历史,越是惹观众吐槽。在这些剧中,错误层出不穷,剧中的事情往往比历史出现得更早,比如只出现在汉朝的骑兵去了商朝的军队,只盛行于唐朝的饮茶出现在汉朝。角色思想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前卫。比如《杨贵妃秘史》中,诗人李白口中其实是“买不起房,喝不起酒?”,震惊全场。如此低级的错误和漏洞,只能让“还原历史”成为笑柄。《还原历史》是一部伪命题历史剧,因其与历史的密切关系而格外引人关注。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能对历史产生兴趣。但是,历史剧不能为历史买单。它能做的只是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而不是提供可靠的历史知识。去年,台湾省掀起了一股宫中观赏后妃的热潮,某中学竟出现了要求观看宫中后妃学习历史的寒假“神”作业。更有甚者,一个女粉丝听了剧中的情节,认为中草药“红花”可以导致流产,于是自己买了去尝试流产,结果却导致血崩,差点丧命。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剧和历史问题的广泛争议。有网友质疑“历史剧误导人民子弟”。也有网友表示,“对于任何心智成熟的人来说,看清宫戏,看透越剧,是看它的剧情,而不是学历史——希望大家能分清清宫戏和清朝历史的区别。”其实历史剧所谓的“还原历史”完全是个伪命题。历史剧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创作,与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但绝不可能是历史真实的简单再现。很难去争取一部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剧。一方面,历史真实可能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情节;另一方面,史记毕竟是大线,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详细生活。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真实远比历史真实更有吸引力。更贴近历史不能对历史负责,但历史剧也不能以此为借口随意编造。为避免误导观众,不妨借鉴港剧,在每集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以作必要提示。更根本的是,创作中至少应该有对历史的尊重。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遵循的四句话——“大事不虚,细节精致,剪裁出世,抓住本质。”换句话说,历史剧在宏观上要尊重史实,不能出现“关公打秦琼”的明显错误;细节要真实精致,衣着电器要符合时代;小说的构成必须符合历史本质,人物的思想、言行不能超越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和必然性。在这个前提下,各种细节都可以合理裁剪。历史学家应该在不违背历史本质的前提下,给予文艺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更加宽容;创作者应充分尊重历史的研究成果和历史学家的意见。更贴近历史,历史剧才会问心无愧。(陈菊慧魏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