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历史有什么贡献,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孔子(公元551年9月28日至公元479年4月28日,公元11年)生于,春秋末期鲁汉人。中文:conficius,kungtze。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关于言行的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散文集和五经。

孔子兄弟排名第二,所以有人称他们为“孔老二”。春秋末期的鲁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8月27日)生于长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院村);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今孔琳曲阜以北的泗水。

孔子的祖先是宋朝的贵族,在孔子之前大约几代人就衰落了。孔子年轻时当过几个低级官员,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教育上。相传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有72位圣贤,他们教导了许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这里。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元首;后来,他带着弟子环游世界;最后,我回到鲁,专心教书。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孔子是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影响最大的人。他在世时被誉为“诸天圣人”、“诸天木铎”、“千古圣人”。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之师。邱的名字来源于他的父母在泥丘山上祈求孩子的出生。他写诗著书,订礼乐,继《周易》,写《春秋》。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封建领主争斗不休,人民苦不堪言的事实,孔子并没有像宗教学者那样创造一个外在的、超然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顾历史,从古代“圣王”身上寻找智慧。孔子自称“叙述而不做”,实际上是以“叙述”为“做”,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当代阐释,实现价值观的叠加和转化。他正直乐观进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理想社会。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性格的优劣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想干一番事业,所以非常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国的各种问题,经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他30岁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鲁二十年,访鲁,召见孔子,与他讨论称王的问题,孔子由此认识了。鲁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那里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款待。他甚至准备把尼西周围的田地封给孔子,却被大夫颜英制止了。鲁二十七年,时,齐国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助。齐景公说:“我老了,还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鲁。当时的鲁国实际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里,叫做“陪臣治国”。因此,孔子虽然有两次进入政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直到9年被任命为京师宰。此时孔子51岁。孔子主政中都一年,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为大司寇,拍照照顾鲁国。12年,为了削弱三环(三世领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孙,故称三环),鲁当时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三环的一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三环),孔子采取了降三环的措施(即拆毁三环所建的城堡)。后来攻陷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环的矛盾也暴露无遗。13年,鲁定公,齐国送80个美女到鲁国,姬桓家接受女乐。君主和他的臣民沉迷于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举行了一次郊祀,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肉给孔子,这表明嵇不想再雇用他。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寻找出路,开始了环球旅行。

孔子先带弟子到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鲁的俸禄标准,给他六万俸禄,但不给他官职,也不准参政。孔子在卫国生活了大约10个月。因为有人诽谤卫灵公,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并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投奔陈。路过匡城的时候,因为误会被人围攻了5天。我逃离了匡城,来到了迪普,遇到了发动叛乱的卫国贵族叔叔,再次被围困。逃跑后,孔子回国保家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迪普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从那以后,孔子几次出国,又几次回国。一方面,卫灵公对孔子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孔子出国后,无处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岁),孔子离开魏国,经过曹、宋、郑,到了陈,在陈住了三年。当吴国攻击陈时,战争爆发了,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了。楚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就派人去迎接。陈、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问题,怕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他们派劳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在路中间,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后面的店铺。在吃完他们带来的所有食物后,他们被剥夺了7天的食物。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出兵迎击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回到卫国,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岁被迎回鲁,但仍是敬而不用。16年,鲁哀公,孔子73岁,得了重病,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