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的中国身份

十六国时期,汉、赵、等国的统治阶级都是基于对中国的认同。

十六国时期,汉、赵、等国的统治阶级在政权建设过程中制定并实践了中国措施,并通过这一系列中国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的认同。因此,在研究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认同时,首先要界定“中国认同”的概念,这也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经常讨论的问题。如前所述,“华夏”是存在于国家统治秩序中的一群人。

中国人的* * *性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化、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身份认同。所以这里的“中国身份”主要是指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对* * *的身份认同。十六国时期,从北方长城内外进入中华帝国核心区的胡人,伴随着与中原王朝文化的深入接触,或受到“天下思想”、“大一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十六个国家的领土

西晋末年,中国有21个州。十六国时期,北方国家大约覆盖了华北和四川。疆域的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前赵、后赵、韩成、东晋;先燕、先秦、东晋;先秦和东晋对峙时期;国与东晋的混战,燕秦在北方兴盛;北魏、狐夏、北凉、东晋。

虽然每个国家占地面积很小,但往往会划分出许多州,从而形成一个更小的州。因为有些国家采取的是分胡汉的制度,设立了各民族专属的行政区。比如刘聪,前赵,左右官民历史上统治汉人。左单于,右单于,是用来统治胡人的。为了弄个虚名,显示疆域辽阔,常把与外国相邻的州加到我国。

比如后燕在长子设永州(原并州),韩成在巴郡设荆州(原凉州),南燕在尹平设并州(今江苏沭阳北)。因此,许多国家往往同时存在同名不同地方的州。北魏统一华北后,整合行政区域。由于国家的萎缩,县失去了意义,逐渐被废除。

此外,北方国家会设立侨郡安置难民,通常会根据难民的原籍来命名新郡。比如前燕慕容垂在辽东建国时,为投奔的冀州人设置了济阳郡、禹州郡、青州郡、并州郡。

西晋末年河西就已经为流民设县了。张贵任凉州刺史时,为秦、雍流民设吴兴县。405年,西凉李珏为南方人设会稽县,为中州人设夏光县。这些郡与东晋南朝的侨郡略有相似之处,只是用了粗糙的地名,而不是难民的来源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