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遗址的建筑特色

齐长城的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低丘用土墙垒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比如岭子头,大寨场被挖到了南半部,现在遗址底宽还是5.2米,高度只有2.5米。遗址底部塌陷在穆棱关西大仙山上,宽15米,高5米。土墙是用当地的材料建造的,包括黄土、黄泥、沙子和砾石。无论什么样的土,都是用盐水筑成的,盐至今可见。板砌时夯层为10-25 cm,裸露部分夯层明显。

这座山是用石头建造的。有些沿着山脊砌成5-7米宽的双面墙。更多的城墙不是位于山脊,而是在山脊向阳面的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形成1-2米宽的单面石墙,墙内填土,形成向阳面高度六七米,阴面高度只有1-2米的居高临下的局面,易守难攻。有石块、岩屑、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在材料上,都是用当地的材料做的。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陡岭子山上发现了一堵50米长的双层围墙,即在围墙的阳坡上修建了一堵外墙,两堵墙之间的距离为2-3米。三姑峪山北面还有一段锯齿形的墙,就是墙的外面是三角形的,这一段墙有300米长。诸城马山到北山山坡上的城墙,都是用石头砌成格子状,间隔7-10米,中间用石头填实,既节省了材料,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因地形,以险止堵”就是充分利用有几十米高悬崖的危险山壁,不再因为无法攀登而在上面筑墙。在这种情况下,齐长城的使用范围很广,短则几十米,长则几百米。

以山地灾害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就是其中的代表。齐长城并没有经过泰山主峰,而是从泰山西北穿过泰山的影子往东走。但长城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乃楼崖,以及老古尖、摩天岭、山顶及其以东的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山,全长15公里。长墙没有修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海拔800米的险峰。

齐长城遗址位于河对岸的城子村(古城)。三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楼、雁门等村落,但没有围墙。直到沂源县大沽、小沽以东,才看到城墙的遗址。南起庐山,北至三台山,东至大孤山,南北18km,东西14km范围内,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52座。这博山很难展开车马之战的战场,南面有海拔1108m的庐山屏障。所以把城墙换成山地危害是有道理的。而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了许多苦役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