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禁烟英雄林则徐?
在当代公众印象中,“林则徐”这个名字是家喻户晓的。在人们心中,他是近代史上的英雄,他的禁烟抗英事迹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但林文忠的个人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价。
清末,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事实上,中国是被西方未开化的野蛮人打败的。朝鲜很多人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主持禁烟工作的林则徐,认为他“愚蠢粗心”。其中,齐山声称对英国不满的只有林则徐。只要清廷惩处林则徐,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间,林则徐两度出场,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指责林则徐胡说八道。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魏源认为战争的失败不应归咎于发动战争的人,并指出战争是由“闭市”引起的,但“闭市”的责任不在森林。在英国人“拒约”与“不交洋罪”的战争中,齐山“一浪高过一浪”,严、于谦、等人“一浪高过一浪”
梁在《异气物语》中基本持相同观点,认为林则徐“从未失过职”。解说员接着说,文忠若自始至终得其所欲,定能使叛民悔悟,为我所操,敬畏神明。”魏和梁建构了林则徐故事的原始文本。
尽管两人都肯定了他们的行为,但魏源也指出,林在处理英国商业问题时“过于细致”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可见,战争结束后不久,对林则徐的评价是“功”和“过”。“可取”在于禁烟和军事,“过分”在于处理问题的手段。可以看到清末林则徐的形象,可以看出它的特点:
一是世人认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努力,但也有杂音指责他在处理禁烟问题上“操之过急”。
其次,魏源、梁等名人认为林则徐对战争的爆发没有直接责任,林被革职是因为“避之者谤之”。认为如果林则徐一直被清廷重用,战局或许还有改变的空间,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
此时的林则徐并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正面形象。在史家的写作过程中,“是否应该为战争的爆发负责”等几个关键因素,成为评价林则徐时与后人激烈争论的点。因此,这一时期的林则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英雄”。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全国性的禁烟运动。鉴于林则徐禁烟事迹的特殊性,在外交官王的建议下,政府开始在社会上大力褒扬林则徐的名字和事迹,以此来号召民众的禁烟热情
1926年8月,上海“中华路青年宣传团”民间组在宣传禁烟过程中排练话剧《林则徐的鸦片战役》。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该剧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禁烟委员会,禁烟委员会开始筹划林则徐禁烟纪念活动,包括“出版林则徐特刊、调查龚琳家世、出版林则徐演讲短章、出版中英鸦片战争演讲短章、征集龚琳事迹、征集龚琳遗风、征集特刊题词发起铜像委员会组织”等事宜。因此,林则徐的事迹为公众所熟知,他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公众历史人物。
后期政府推动的禁烟运动收效甚微,林则徐的宣传力度有所减弱。然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党更好了。随着近代史分期概念的形成,我们宣传了林则徐的反帝阴谋,以及他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
关于鸦片战争的责任认定,认定无论清廷委派谁禁烟,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最终都会爆发且不可避免,林则徐没有诱发战争的责任。而其在广东禁烟,组织民众抵抗侵略,彰显了民族英雄的精神。同时,我欣赏林则徐不仅在禁烟上的贡献,更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正如郭廷以在1954《中英鸦片问题与林则徐的处理》中所写,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做官以来政治声音突出。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国际知识并不充分,理解也不正确。他的对外观念仍然是传统的、东方的。
然而,他并不固执和保守。他愿意了解“外国人的感受”。在他来广州之前,他就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到广东后,他“派人刺探西洋事务,翻译西文书籍,购买新闻纸”,向当地人打听消息。而他的认真精神、崇高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除害的决心,尤其值得后人敬仰。
对一个人的评价,在某个阶段可能并不客观公正。但历史最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不仅要会背林文忠的诗,还要知道刚刚给林文忠正名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