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和名有什么含义?
说到命名,很多人都知道现代人的名字和古人的名字不一样。比如现在人的名字包括姓和名。但在古代,“姓”、“姓”、“名”、“字”有不同的含义。
姓氏:从表达母系血缘变成了表达父系血缘。
“姓”一直表示血缘关系的传承。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通常认识母亲而不认识父亲,所以用“姓”来表示母系血缘关系的代际传递。同一部落的人有同一个女性祖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往往带有“女”字,如姜、桂、姬、英、伊等。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原来以母系血缘追溯祖先的方式自然转变为以父系血缘追溯祖先,于是原本用来区分不同母系氏族的“姓”开始用在父系线上,并一直沿用至今。
以黄帝为例。他姓纪。如果他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是指他的母亲,他母亲的母亲,他母亲的母亲的母亲?追根溯源,这些祖先都有同一个姓氏,即“姬”;但黄帝生活的时代显然是一个宗法社会,所以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他的父亲,他父亲的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姓姬。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社会,即使在同一个父系血缘系统内,他们的姓氏也不一定相同。比如前面提到的黄帝姓姬,但是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有十四个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姓氏。
黄帝二十五子,十四姓。
史记?五帝列传
石:曾经显赫身份的象征。
“氏”和“姓”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在同姓部落内部,有了区分更小的以“师”为主的民族的方法。于是“姓”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记载的“姓”就有600多个,而当代的姓据顾考证只有23个。袁廷栋在《古代称谓漫谈》中说:
“原来的‘姓’一般应该是各宗族的称号或标志,也可以是该宗族男性首领的称号。”
袁廷栋漫谈古代称谓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至少在黄帝时代,以姓氏区分人的方式就已经存在,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表示具有相当身份和地位的同姓人。众所周知,黄帝是轩辕,与《史记》中的神农、司马迁齐名?《五帝列传》中提到的蜀山(颛顼帝之母)、陈凤(尧之母)、涂山石(夏朝开国君主之母)的女儿。
以“姓”称男,以“姓”称女的古老传统
而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的是,在可以考证的文字记载中,春秋战国及以前的历史时期,男性通常以姓氏称呼,女性则以姓氏称呼,以区分人的尊严。比如姜子牙,在古代文献中常被写成“吕望”,因为他虽然姓姜名,却是陆;楚国名医屈原,姓糜[mǐ],因其先祖先诏为卿,故以“屈”为氏;同样,姓公孙的商鞅,因秦王封他为商地君主而得名“商鞅”。也姓蒋,只以陆为氏,故称。
因为当时女性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她们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姓氏就可以了,这样才不会和自己的姓氏结婚。所以婚前一般都是以姓加姓来称呼,比如秦景公的女儿,楚昭王的母亲(也就是赢了的父母)。
结婚后,你在姓前加上国家的名字或婆家的姓。比如《烽火戏诸侯》的女主就夸她,她姓司。因为她在被被赞美国献给周幽王之前,是在被赞美国君主的后宫里,所以当她来到周幽王身边时,就被称为“赞美”。通常只有有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或个人才会有“姓”来标识自己。
自战国以来,由于权力的不断下沉,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新兴家族开始用姓氏来表明身份,并以此作为自己家族的象征。慢慢地,姓氏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取代了过去少数姓氏的作用,变得人人可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姓氏和姓氏逐渐融合,不再单独起到区分男女和地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或姓。秦汉以后,姓氏的新用法趋于稳定,很多原姓直接成为新姓,一直沿用至今。难怪顾在《日之录》中总结说:
“自秦以来,人取姓。直呼一个人的姓,每周都会要了他的命。”
顾的《日之录》
长辈叫名字,晚辈夸。
解决了姓氏的困惑,然后自然就谈到了名字。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的时候都会疑惑,为什么很多人都叫这个人“刘备”?白娘子的丈夫明明叫“徐贤”。为什么他妹妹满嘴“中国人”?
这其实不难解释。因为我们今天理解的名字,在古人那里,只代表“名”,不包括古人名字中的“字”。也就是说,古人的名字和人物也是分的。《仪礼》记载:
"如果儿子在三月出生,父亲会给他取名。"
仪式
也就是说,古人出生三个月的时候,是由父亲起的名字。男人到了20岁,女人到了15岁,凡是读过书的人,无论男女,都会有自己的话。
“男二十,冠字。”当一个女人答应结婚,这是一个词。"
礼记?瞿力尚”
男性有话比较常见,而女性有话,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比如我们熟悉的王昭君,“昭君”二字,她本名“王强”;还有三国时期的才女蔡文姬,名字叫“蔡琰”,带“月熙”二字,等等。
名字是长辈取的,基本不会变;大部分人物都是自画的,用着用着就能改。之所以在成年礼上加汉字,是因为古人考虑到从此以后,家族中又多了一个“社会人”,“名”在社交场合不方便到处叫,所以用“字”作为同辈或晚辈的新名。一方面是为了“尊名”,因为名字是长辈取的;一方面也是为了避讳的方便。
在最近的大火中,兰忘记了他的机器,也许是出于挑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很好地说“不嫉妒”,但他只说了一句“魏莹!魏莹!”在古人看来,除非是非常亲密的同辈,否则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当然,人家是为了剧情需要,这里就不多说了。
至此,我们大概知道名字是用来称呼长辈的,而文字是用来称呼同辈和晚辈的。但是,边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同龄人之间称呼的“字”是成年礼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名”是给长辈的,那么古代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应该怎么称呼对方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