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以现在的“吴语”为基础,因为吴文化是周太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雅音”,又因为长江护城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外国影响较小,比较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由楚语演变而来的。
另外,古代的吴语和现在的吴语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苏州上海的人大概都不懂)。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与浙南、闽北的方言相似。
(“雅”与“侠”相通。所谓雅言,是指夏人流传下来,在今天的黄河洛水一带广泛使用的古河洛方言。由于夏商周三代都在河洛地区建都,东周迁都洛邑后,作为各诸侯国与世界交流的共同语言,雅言此时开始向洛阳音倾斜,也为后世汉人广泛使用。)
2.秦汉直到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南北大融合的时期。由于胡人与汉族之间的战争、婚姻、贸易日益频繁,中原的汉语正统语言开始不纯,出现了大量的儿化音(正统汉语没有儿化音),但长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仍然保持着古汉语,虽然也开始发生变化。
3.隋唐时期
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上是胡的,大量古汉语特有的音韵已经消失。但此时的官方语言仍然是南方五音,这一点从大量唐诗押韵中可以得到验证。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京、扬州、镇江)仍在说吴语,这是北方方言与吴音的分界线。
4.宋明两代
江淮地区的吴语也受到北方方言的侵蚀,成为江淮官话。明朝时,由于朱元璋首次定都南京,江淮官话是当时中国的官方语言。
5.清朝
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中国的强势方言,为普通话成为国语奠定了基础。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北京话是一种很不纯正的语言,是古汉语和胡方言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已经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魅力,只保留了四个韵脚。但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自明朝以来长期在北京,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6.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改革继续进行。1955教育部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采用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当时全国各地的代表通过投票决定从15大方言中选择一种作为新普通话的基础。
最终,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话被选为新国家通用语言的标准语。考虑到各民族的共同融合,代表大会还决定将“国语”更名为“普通话”。
至此,经过清末到民国乃至新中国几十年的讨论和改革,“普通话”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终于正式形成。1956 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将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音为标准读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共同语言。”
扩展数据:
中文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有654.38+0.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的华人社区。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一般有三到十五个声调。汉语的书写系统是一种语标,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古代书面语叫文言文,现代书面语叫白话文,以现代标准语为规范。
汉语可分为标准语和方言。现代标准汉语为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发音,发音采集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以普通话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现代标准汉语中,除轻声外,还有四种声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