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历史名人故事: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0世纪来了,21世纪来了。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当我们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发展时,不能不提到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中的关键作用,他被西方人视为“计算机之父”。

JohnVonNouma(1903-1957),美籍匈牙利人,1903年2月28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是一个家境殷实的银行家,非常注重自己的教育。冯·诺依曼从小就才华横溢,兴趣广泛,读书记忆难忘。据说他6岁就能和父亲用古希腊语聊天,一生掌握了7种语言。他擅长德语,但当他用德语思考想法时,他能以阅读的速度将其翻译成英语。他对他读过的书和论文感兴趣。能快速的一字不差的复述内容,若干年后还能这样。1911-1921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卢瑟伦中学读书时,就崭露头角,受到高度重视。在费希特先生的个别指导下,他合作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苏黎世的1921-1923。不久后,他以1926的优异成绩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当时冯·诺依曼只有22岁。1927-1929冯·诺依曼先后在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担任数学讲师。1930年,他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职位,前往美国。1931年成为这所学校的终身教授。1933年,转入本校高等研究院,成为首批六位教授之一,并在此生活了一辈子。冯·诺依曼是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伊斯坦布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慕尼黑高级技术学院的荣誉博士。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家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家林学院的成员。从65438年到0954年,他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员。1951到1953美国数学会主席。

1954年夏天,冯·诺依曼被诊断出癌症。1957年2月8日在华盛顿去世,享年54岁。

冯·诺依曼在数学的许多领域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前主要从事算子论、鼻子论、集合论的研究。1923关于集合论中超限序数的论文,展现了冯·诺依曼处理集合论问题的独特方式和风格。他将集合论公理化,他的公理系统奠定了公理集合论的基础。他从公理出发,用代数推导出集合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基本运算和重要定理。特别是在65438到0925的一篇论文中,冯·诺依曼指出,任何公理系统中都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题。

1933年,冯·诺依曼解决了希尔伯特的第五个问题,即他证明了局部欧氏紧群是李群。1934年,他统一了紧群理论和玻尔的概周期函数理论。他对一般拓扑群的结构也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代数结构和拓扑结构与实数一致。他在他的子代数上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没有定义它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算子代数。这个分支在当代数学文献中被称为冯诺依曼代数。这是矩阵代数在有限维空间的自然推广。冯·诺依曼还创立了现代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博弈论。1944年发表了一篇根本性的重要论文《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文包括对策论的纯数学形式的阐述和实际博弈应用的详细说明。本文还包含了统计理论等教学思想。冯·诺依曼在晶格理论、连续几何、理论物理、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气象计算、原子能和经济学方面都做了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