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戏剧史
藏戏的藏语名字叫拉姆(意为“仙女”)。相传藏戏最初是由七姐妹组成的。该剧多为佛经中的童话故事,故取名拉姆。藏戏的另一个名字叫朗达,后来朗达成为藏戏唱腔的专有名词。比如表演藏戏叫“拉姆措姆”,唱藏戏叫“隆达当”。
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相传八世纪中前期,佛教在西藏盛行。当时统治西藏的国王赤松德赞(公元742-796年)因受母亲金城公主的影响,对佛教深信不疑,派大臣到印度邀请高僧莲花花生(白马都城)的创始人入藏弘扬佛教。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桑园寺在西藏山南建成。莲花生在落成典礼上,利用西藏山南的民间舞蹈,根据佛教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制作了一个哑剧,以酬谢神灵,宣传佛教的哲理内容。据说这就是今天藏戏的雏形。
藏戏在西藏很受欢迎,主要分布在山南、日喀则和拉萨。解放前,藏历七月雪顿节(原为宗教节日,后成为藏戏的节日,又称丰收节)来拉萨演出的剧团多达十二个。此外,还有著名的佐川、尼木瓦,寺庙里的藏戏业余组织(木鲁寺的木鲁白桑每十二年演一次德巴登巴),库都哈雅寺的喇嘛藏戏业余队。在这些剧团中,有六个白面具和四个蓝面具。一个介于两者之间,一个是独角戏。
藏戏本来是一种方戏,只有一鼓一钹(新派大,旧派小),没有其他乐器。它完全依靠人声来帮助人们唱歌,就像川剧的高音一样,表演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敦”,是序章;第二部叫《熊》是一部正面剧;第三部分叫“扎西”,是祝福、迎吉祥的意思。
在表演上,藏戏有唱、跳、韵、白、术、表六种技巧。
藏戏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服装,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
藏戏传统剧目有十三部,但经常上演的只有八部,多为杂体。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洁诺桑、少女兰扎、苏格妮玛、白马文巴、敦越顿珠、赤美滚堆等。此外,还有其他剧目,如《日琼娃》、《太子运成》、《巴辛包》、《德巴登巴》、《隋白王曲》等。,其中大多包含佛教内容。
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先后编创演出了《浪莎文博》、《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现代题材剧目。在表演形式上,从广场走向舞台;有灯光,有布景,有化妆;我还用了管弦乐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