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渣男的故事

陆游路过赵家庄的一个村子时,听到一个盲人乐师唱着故事,写着诗,叹道:“夕阳下的古刘赵家庄,是一面盲鼓。谁在背后管事,全村都听说了蔡中郎。”

这里的蔡中郎就是蔡勇。汉代著名的儒者,被董卓重用,后被王允所杀。

他的女儿是著名的蔡文姬。

蔡邕精通文学、书法、性情、天文。为什么他的故事在汉朝被传唱?

因为有故事。

盲人音乐人演唱了赵贞女和蔡二郎。

故事里的蔡二郎名叫蔡(蔡邕的字,博应该是老大,但不知道为什么叫二郎)。据说蔡进京赶考(科举制度推进到东汉),留下妻子赵武娘在家赡养父母,蔡进京高中状元,娶了丞相之女,早忘了家。赵五娘在家照顾公婆。公婆去世后,她用裙子给父母建了个坟。感孝,天降琵琶,赵五娘背琵琶进京寻夫。蔡伯真不肯认他,还骑在赵武娘身上。这时,一声惊雷击中了蔡伯真。

这个故事只是借用了蔡邕的名字,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剧情都与真实的蔡邕无关。把蔡勇换成陈世美现代人可能更熟悉。其实这个故事的前身也是查梅案,只不过后来的雷劈被改成了的主角查。

故事虽然荒诞,但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陆游路过赵家庄,听到一个盲人音乐家在唱这个故事。陆游自然知道这与真正的蔡邕无关,可他怎么解释也没人听?

到了元代,有人发现了这个故事的荒诞。剧作家高明改写了这个故事,并把它改名为《琵琶记》。蔡去北京参加考试。虽然被总理收养,但她想念家里的妻儿。妻子去北京找丈夫,两人认识。蔡伯真告诉丞相,丞相答应他夫妻相知,于是蔡伯真带着新欢旧爱回家为父母上坟。这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这完全是贺岁片的套路,所以更受大家欢迎。这个故事在明朝很流行。朱元璋说,《琵琶记》是富贵人家不可或缺的。"

但是这样的故事对蔡勇的形象翻转真的有用吗?

当时有一部大团圆结局的剧叫《醉乡愁王灿登楼》,讲的是王灿和建安七子之一蔡邕的故事。

蔡邕和王灿,在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当年还不太出名的王灿第一次去拜访蔡邕。蔡邕家正在聚会,一屋子上流社会的名流听到了王灿的名字。蔡勇把其他人留在后面,向他们打招呼。他还把自己所有的书都给了王灿。

蔡邕在元杂剧中当了宰相,一出场就开始写诗:“龙屋,凤阁,九天城,新修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十年前是秀才。”完全一副封建老干部的派头。

他的老朋友的儿子王灿来投靠他。蔡邕见他一脸傲气,有意使他遭受社会打击,便邀曹来嘲弄他。最后,他偷偷让曹操给他送金银,派他去南方刘表那里寻找出路。后来,王灿拜谒了兵马大元帅,上镜了京城,去见了蔡邕。他想报仇。曹操得知蔡邕的苦心,王灿赶紧跪下谢恩。

故事基本都是无厘头的套路,只是借用了三国的名字,与真实历史无关。只是在这个故事中,蔡邕从一个忘恩负义的渣男变成了一个好心的叔叔。只是这种瞎编的方式对蔡勇一点帮助都没有。看到这样的故事,谁会把他和东汉的蔡邕相提并论?(其实只有那些文人看到烂故事才会想到汉末的蔡邕。)

真正有用的定罪还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一点在杂剧《缙云堂秘合》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在这个故事中,蔡邕成了王允连环计中的关键人物。他侍奉董卓,流露出无奈。自然是“心中有董莺,心中有韩”。故事一开始,太白金星来到董卓家里,重点关注董卓,希望他忠于汉朝,不要狂妄自大。于是他来到董卓的门前,笑了三声,哭了三声,骂董卓早晚要死。董卓出去看了。太白金星往头上扔了块白布,上天了。打开这块白布,两头各有一个字,中间还有两行:“千草万绿,据说长生不老。”董卓谋士,李儒不解其意,只能找蔡邕来解。

蔡邕一看就知道千里光是侗字,布是卓字。两端的字明显是个吕布字,加上这块布,自然就是吕布了。于是他向董卓解释说:“这布长十尺显然是完美的,也就是说爬宝完全靠吕布。”董卓听了哈哈大笑。

王允在这里对付董卓,转向王允,对他做了一个真实的解释:“这个布足有十尺,说明董卓运气够好,早晚要死。这句话写在上下口的布上,说明董卓必须死在吕布手里。”

这个时候王允的连环计还没想起来。丢西姆的故事奠定了连环计,但是蔡邕首先提出了这样的想法,说你要用连环计,先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用吕布杀董卓。至于怎么用,那是你的事。天色已晚。再见!

这个故事里的蔡邕简直就是神仙的代言人。他几乎是这个连环计的战略家。这样的规划和战术是你王允要考虑的。

王允很自然的遇到了那晚丢西姆的故事,做了一系列的打算,并拉拢吕布。一切都计划好了。

但是到了关键的一步,谁来把董卓请出家门,引入他们的包围圈呢?

这时,蔡勇又出现了。他来到董卓的宫中,说大臣们已经建好了禅台,请你去接受汉献帝的禅让。

董卓高兴得快要出门了。当他拿出他的袍子时,他看到它们都被昆虫和老鼠咬了。马洛塔在一旁说他出不去了,这不是个好兆头。蔡邕说,这意味着太师弃旧换新,以后要穿龙袍,这对太师来说没用。董卓一听没错,就穿上,走到门口,却发现蜘蛛丝已经在门口结了网。马洛塔说他不能去,这意味着他被困住了。蔡邕曰:“此乃丁鑫之死。你将来要住在皇宫里。把他留在这里有什么用?”.....总之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各种变化。蔡邕与李儒的激烈争论被他一一掩盖。最后李儒自杀,董卓在蔡邕的指引下一步步落入陷阱。

故事中的蔡邕极其聪明冷静,很有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风范。

可惜《三国演义》里去掉了蔡邕的戏份,蔡邕抱着董卓的尸体在大街上哭。毛宗岗还评论说,蔡邕是在哭诉董卓对他的感激之情,蔡邕成了一个不懂仁义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