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技术史
经过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用铜锡合金制作青铜器的时期,历史上称为青铜时代。这种合金铸造技术的出现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慕斯武鼎”,高133 cm,重875 kg,是中国金属技术早期辉煌的实物见证。从此,在汉、唐、宋、元、明、清的三千多年间,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金属工艺品在历代工匠手中翻新,表现形式多样,错金、刻字、贴金、贴金银、珍珠母、金银找平、景泰蓝珐琅等。
当代金属工艺制作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山东等地。代表品种有:
景泰蓝
又称景泰蓝,因盛于明代景泰年间,釉色以宝蓝色为主,故称“景泰蓝”,是北京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以铜胎为主,用细扁铜丝捏成图案,焊接在胎上,填以各种釉色,烘烤抛光而成,具有丰富典雅的艺术特色。
烧制瓷器
也是北京特有的工艺品,又称铜胎画珐琅。胎用铜制成,涂一层白釉,烧结后涂釉,烧结,镀金,二三遍填色后抛光。这种金属工艺在明末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康乾时期,多为宫廷贡品。其图案新颖,色彩鲜艳,点焊均匀无缝,以金银为主的作品更显华贵。
有力的笔画
安徽芜湖又名铁花,是其主产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这是一件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按图锻造的金属工艺品。具有构图简洁、线条浑厚、立体感强的特点。
点铜工艺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的传统手工艺。采用产于云南东川附近的铜矿石,经过锻造、点烧、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因其绚丽多彩、气势磅礴而深受人们喜爱。
锡加工
始于明初永乐年间,是有“锡都”之称的云南省个旧市的传统产物。其光如镜,色如银,形玲珑剔透,具有防潮、保温、耐酸、耐碱的特点。多用于制作酒器、香炉、烛台、餐具、花瓶等。
苗银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女性服饰中,银饰是不可或缺的饰品。其工艺是将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线,再经压制、雕琢、雕刻制成精美图案,然后焊接或编织而成。有对称结构、平衡结构、连通结构和放射状结构。银饰种类繁多,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大概有80种左右,其中耳环有瓜子、灯笼、鼓锤、单环、双环等款式。图案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图案,生动精美。苗族妇女看重银饰,大多能佩戴重达8公斤的各种银饰。
金银饰品
或金银的精细加工,是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中最完善的技术之一,流传了3000多年。中国的金银器制造工艺起源于商周,兴盛于汉唐。宋代的特点是精美的金银酒器。到了明清时期,通过运用织、编、绕、编、码、拱等多种技术,金银器的制作达到了高雅、奢华的顶峰。
江苏江都的金银饰品继承了中国古代的金银工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在中国金银器领域脱颖而出。“浑天仪”、“地动仪”、“九龙酒具”、“鹿拉凤车”等金银饰品极为丰富精美,享誉海内外。
龙泉剑
它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因产于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龙泉剑创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朝,龙泉剑出名了。李白曾写下“更知草中人,腰有龙泉”的诗句。
龙泉剑历经炼、锻、铲、打、刻、镶铜、冷锻、淬火、打磨等28道工序。具有刚柔相济、锋利无比、手工打磨精细、风格简约四大特点,享誉海内外。
细工饰品
又称“精金工艺”,由花丝和镶嵌两大类组成。金银丝通过叠织工艺制成工艺品,再镶嵌珍珠、宝石等。它在春秋时期形成,在明清时期达到历史的高峰阶段,名品不断涌现,许多成为贡品。花丝镶嵌技术在北京和成都最为著名——由“无胎透空镶嵌法”创造的瓶子、盘子、珠宝和动物严谨、精致、变化多端。
其他的,比如烟台的镶锡茶具工艺,上海的珠宝首饰,都是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的金属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