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是怎么升官的?是基于政绩吗?每隔几年?
《董璇》记载有一个叫夏侯贾政的人,他一生有两大理想:烧银子和做专利。他经常对人说:“如果我这辈子能炼出一分钱,我做官就没仇了。”可惜,一个化学家,一个官迷的理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另一个更有名的人是钱。他是唐朝最高使节,他被称为使节。他权力很大,但还是没有资格在官员任免的圣旨上签字。钱韦偃总是感叹:“如果我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宰相,在那张黄纸的最后放一句话就够了。”
这两个其实相处的很好,所以在统治阶级之列。可进入职业官场,欲望总是被激发,没有止境。
有强烈的欲望,为了升职不择手段。更不用说各种阿谀奉承的台词,有时还标新立异。《冯仕文吉剑》中包含了武则天一厢情愿的元年,要选举一批官员。名单上有一个方,一个王。兄弟二人听从知情者的建议,改姓丁、石,得了官职后又改回来。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姓氏在当时比较少见,所以笔画简洁,在名单上比较显眼,容易被看到。谁保证负责选拔的官员眼里不揉沙子,看了名单说:“我看了公务员名单,大概有几万人,就是没有丁、石。”这两个人肯定姓方,姓王。“虽然标新立异,但是技术含量不高,被人识破了,晋升之路就堵死了。
也有生活特别好的人。不知何故,他们踩着命运的尾巴,不知何故到达了天空。例如,元姚淦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他,把他从一介官职提拔到财政部侍郎、荆直到宰相,速度和火箭一样快。有一天,唐玄宗和高力士聊天,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提拔甘源曜吗?”高力士当然不知道。唐玄宗神秘地说:“没别的,就因为他的长相和声音,特别像肖志中。”
高力士就更加不明白了。肖志中是谁?他也是宰相,但曾经是唐玄宗的对手。他是太平公主最好的朋友,后来唐玄宗收拾太平公主时一起被杀。高力士问:“萧知忠不是辜负陛下的人吗?陛下为何还挂念他?”唐玄宗说:“他老了是个傻子,但早年当政时是个聪明人。”
这段话被记录在《第二个刘氏家族的旧闻》中,用来歌颂对智慧的渴求、宽容和慷慨。只是——有没有人对求功这么严格?当时,甘源曜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为什么会成为宰相。然而,这位总理很好,诚实而谨慎,不那么傲慢,并成为唐玄宗时代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
还有更好的生活——清朝湖北东湖县令张建基,因为巡抚胡林翼的推荐,终于当上了湖北的使节。你为什么推荐他?《万勇笔记》说,东湖之所以发生冤案,全是因为张县令观察力敏锐,发现了线索中的破绽,最终将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女杀人犯无罪释放。胡林翼听说了,觉得张县不错,极力推荐。没想到升职后却“贪心不足”,最后被勒令归田。于是有人好奇胡林翼怎么样。经过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个大笑话:张建基的前任也姓张,平反了,胡林翼把他们搞糊涂了,提拔错了人。当大家再去找前任的时候,很不幸,他已经去世了。
升职太难了,难就难在命运的无常。有些人全力以赴都得不到提升,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
因为高官多,升迁机会少,所以也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卖缺。回到《归心杂识》,有这方面能人的记载。都说沈这个官是“天下郡县皆缺官,皆在目”,比大宋的组织部长还要厉害。他能根据人的需求指出路。有的部门明明看着满了,五年十年都不会有空缺。他有望去那里。果然很快就会有人担心,或者有人被调走。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他才“门外总是满鞋。”要求他的人必须先给钱货做抵押甚至做书面约定,官方才会确认付全款。这是他的谋生之道。真是高手。
据测算,公务员中能升到省部级的比例约为万分之四,大部分公务员一辈子都是基层办事员(人民网65438+10月23日援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报)。竞争之激烈,比古代官员更甚。当然,他们服务的对象不一样,为官的性质也不一样,但是上升的渠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许这就是公务员要涨工资的原因,涨工资后还是觉得口干舌燥。实行职级晋升是一种方式,不晋升也可以涨工资,但这可能意味着长期熬夜。千百年来,体制不顺,一切只能算是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