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建造历史
脚下,因为这是秦国的首都。秦始皇陵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7年,直到公元前208年秦末农民起义,秦王朝危在旦夕,才由他的儿子秦二世匆忙完成,前后修了39年。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围场原来的高度是50英尺,也就是今天的115米。围墙下面是地宫。地宫呈方形,秦始皇陵的所有建筑都以地宫为中心。地宫墙外是墓园的内外城墙。内城附近有一座陪葬墓,西侧有一座地下建筑,即珍禽坑。在北部内城内,它是皇帝的陵墓。在秦始皇陵的外面,除了兵马俑的埋葬坑之外,还有一些墓葬,这些墓葬是世界闻名的。
1980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以西约20米处的一个墓葬坑中,发掘出两个大型彩绘青铜车马。它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的真实面貌。关于秦始皇陵,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其中的豪华和宏伟令人叹为观止。也许正因为如此,秦始皇陵在建成2100多年后,多次被破坏。
自秦始皇13岁登基后,就开始在骊山为他建陵。统一六国后,他从全国各地招募了10多万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去世,修建了37年。但十三岁开始建陵,并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秦朝所有的皇帝都要建,而且最初是由吕不韦主持。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有实权。修建陵墓是理所当然的事。至于后来的陵墓扩建,那是因为六国统一,秦始皇大喜,不是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要建那么大的陵墓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是在泉水下开凿,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在墓室里,建造了宫殿和亭台来迎接官员,里面装满了稀世珍宝。为了防盗,墓室里有一触即发的背后刺。墓顶弧形饰以宝石和珍珠,象征天上星辰;以下是百川、五岳、九州的地理情况。水银是机械灌输的,象征江海无边,上面飘着金雉(其实金会溶于水银);墓室里点燃了一盏由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排列着巨大的兵马俑。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但秦始皇陵墓葬丰富,难免引起各路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的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的统治者施乐、史基龙,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军,都有过盗掘。秦始皇陵地宫可能并未被盗,但出土的两座青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圈地之下的地宫西陵耳室。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是被火烧掠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先把墓旁的陪葬品毁掉。
据钻探资料显示,秦始皇陵地宫周围有4米厚的宫墙,也是用砖砌成的,并且发现了几条通往地宫的地道,地道内没有人为扰动和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了两个直径为1米,深度不到9米的被盗洞穴,但这两个洞穴都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有大量水银的事实,是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会沿着盗洞蒸发。从以上原因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并未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地宫是否被盗被烧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但也有人认为司马迁是在秦始皇下葬一百年后才写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中对秦始皇有专门的一章,但对陵墓的破坏只字未提,而李道元在六百年后做了详细的记述。这不能不让人生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发掘,特别是在发现兵马俑后。考古学家在地宫周围挖了200多个洞,只发现了两个被盗的洞,一个在陵墓的东北面,另一个在陵墓的西面。盗洞直径约90厘米,深9米,但距陵墓中心250米,未进入地宫。这两个被盗的洞穴早已被深埋在地层中,地表完全看不见。至于封泥层,除了国民党军留下的几条壕沟外,基本完整。考古学家还利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大量水银和金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