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养能力,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态相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和程序性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目前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核心素养”,但具体到每个学科还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人文学科,其核心素质是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还要注意追求综合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要整合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和人地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发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第一,历史和社会科学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综合性的追求”。该课程的教学应把握相关内容,抓住时机突出综合意义,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综合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和教师讨论,我们发现“综合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和社会很全面,涉及到很多知识和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单独学习,肯定无法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和体验,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达到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我们以历史线索为指导,从古今融合、中外融合、时空融合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1.古今综合
在《历史与社会》中,“历史”是古,“社会”是今。其实学习从古到今,就是通过古今知识的联系和体验,让学生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地图加深印象,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前的社会现象。学习现在的地理知识,参考古今大的历史变迁,也能深刻理解。
比如在学习“疆域辽阔”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还能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时候,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舞台上,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丝绸之路之珠》时,可以借此机会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凯尔波罗访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中外联系的纽带之一,让他们充分了解这种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和影响之中。这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在现实生活中综合考虑问题,注意多角度、多方式分析问题,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效应。
3.时空整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是对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多样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抽象理解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空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练习时,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他们通过与中国的地形图进行比较来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最后要求他们谈谈阅读这首诗的体会。使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地图更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军行军的难度。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以“综合思维”能力历史培养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