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川源远流长的好书文化
本期湖北文化为您带来汉川好书文化。让我们来看看。
好书是说唱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自清代乾隆年间曲艺形成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分地区。至今只有湖北省汉川市的好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流派。俗称传好书。因为艺人往往是从“泪流满面才开口”开始的,所以人们称之为“不开口”。
流传于汉川、天门、绵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等地,其中以汉川最为兴盛,故又被誉为“汉川好书”。好书是说唱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自清代乾隆年间曲艺形成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分地区。至今只有湖北省汉川市的好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流派。俗称传好书。
因艺人常以“泪流满面”开头,故称之为“未开本”,流行于汉川、天门、绵阳、黔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等地,其中以汉川最为繁盛,故又称“汉川好书”。汉川的好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山口大学的川边田治教授曾于2002年和2004年两次访问汉川文化中心,并在日本出版了研究专著。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川的好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山口大学的川边田治教授曾于2002年和2004年两次访问汉川文化中心,并在日本出版了研究专著。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香伤心弦:汉川好书这种国家级“非遗”怎么可能不成为代表作?
“明太祖的圣旨,赵说是好阴,始于八旗直隶,终满北。”汉川市徐帮虎镇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元爱题写的这幅对联道出了好书的由来。清朝乾隆年间,好书形成了说唱结合的曲艺流派。起初是背诵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渐演变为宣扬“至善”。从皇家专属到民间唱法,从北方源头传到南方。在鼎盛、发展、衰落的历程中,好书走过了近300个春秋。
历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善积德的思想融入地方楚剧,形成了大宣传腔、小宣传腔、喜腔、怒腔等13种表现形式。在宣讲的过程中,通过讲、讲、答、对等的方式将故事生动地表达出来,受到群众的欢迎。当周边的好书逐渐消亡时,汉川的好书却一脉相承,与黄陂古画、阳逻高跷一起成为“湖北三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汉川的徐帮虎、南河一带,水陆便利,商业繁荣,人群聚集,评书盛行。徐帮虎办案站职工刘德谦写的《毕守案》、《格非案》、《双团圆》等名篇,都是关于破案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当时,徐帮虎有名的说书人王海源,在白天布道后,晚上点着火把讲夜场。“下着黑天,汉口、汉阳、仙桃等地来听书的近万人。”王元爱见证了好书的辉煌。
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电视的兴起和普及,好书逐渐没落。艺术家宣讲好书,一个故事要讲3到4遍,每次3到4个小时;演唱以哭为主,渲染悲伤气氛;宣讲的400多个剧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国时期的故事;新创作的剧本大多移植到民间传说中或加入神话色彩。这些已经落后于时代,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