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街的历史演变
清朝光绪初年,这里没有国学巷,红门街也叫东巷。张之洞当时提倡尊经史,在四川任政治学者期间,在南教场尊经书院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光绪二年,(1876),张之洞任期届满,被调回北京,但尊经之风不减。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巡抚Xi·蔡亮才将尊经书院改为四川省会的一所高等学府。由于担心忽视中国文化的精髓,当局利用张之洞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理论,后来在郭雪巷建立了一所古代学校,继承了尊经书院的遗产。校址原为著名的别墅,由杨后人捐赠。
杨遇春(1761年-1837)四川重庆(今崇州市)人,武举人。乾隆年间,屡从福安康,升至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去贵州镇压苗族。嘉庆二年(1797),随埃尔登保赴鄂,转战川陕,镇压安百里教,升任府尹。嘉庆十八年(1813)任谋士,镇压林青、李文成自那盐城起义,攻占魏县。道光五年(1825),任甘陕总督,封赵勇侯,次年平定张格尔。每次出门都搭黑旗,叫杨黑旗军。这位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三朝名将,后来退居四川,朝廷把别墅让给了后来的郭雪巷。
从古代建校开始,门前的街道就叫红门街。古书上说:“耕完了,孩子群居,然后辍学。”傩,古派。洪门,龚雪的大门。从前有个读书人考上秀才,被称为“天子门生”。不过这条街的名字并不是来自皇家书院,只是借机附上了会议。1912年,顾村学校更名为国学,并聘请、、刘、等国内学者在国学讲学。著名历史学家孟毕业于该校。1927年国立学院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在此建立四川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门迁至朱孝天风景名胜区街。1935,附中停办,设为民办济川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成都16中学。这条巷建于1925,故名郭雪巷。红门街也以国学(巷)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