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精神是在领导地质工作期间形成的

邹韦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何长工是湖南华容县人。1900年出生,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19末至1923,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共青团(后改为共青团),同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后,任洞庭湖以西农民自卫军总司令。1927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代表,后任红四军第三十二团代表、宁冈中央县委书记、农民自卫军总司令、中共井冈山特委委员、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军主力撤出井冈山后,仍坚持井冈山斗争。65438年至0929年任红五军第五纵队党代表,后任红八军军长、红军总前委委员。宁都起义后,任任红军第十三军政治委员。1932后,历任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第九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教育主任和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政大学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工业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52年9月,地质部正式成立。何长工被任命为地质部副部长,后来担任该部党委书记。从那以后到文革,何长工在地质部门工作。他对地质工作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我对十五年的地质工作也很有感情。每当我想起这十五年来,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地质工作建立了一点工作基础,查明的矿产资源基本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我总是忘不了广大地质工作人员长期奋战在野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场景。”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的过程中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和品质,他也将这种品质融入到地质工作中。

第一,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使中国成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延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是因为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使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由和繁荣的希望。延安时期,中国人民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始终坚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方向。因此,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充满了力量和信心,并最终克服了困难。

在地质行业工作时,何长工的政治定位是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建设献身地质事业。1952年8月,当他得知自己将被调到地质部时,虽然开始有所顾虑。然而,很快考虑到地质勘探的缺乏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他“欣然同意”了党的安排。从此,他投身于新中国的地质工作。直到“文革”爆发,他才被迫离开地质工作。他自己也明确表示:“我对十五年的地质工作也很有感情。”

何长工不仅自己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还号召全体地质工作者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1956何长工在党的八大上的讲话中号召:“地质部门的成员必须团结全体职工,在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兢兢业业,不骄不躁,不断揭露祖国地下资源的秘密,以充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要。”而且,他还用革命精神教育和熏陶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帮助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我每到一处,都特别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鼓励他们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献身地质事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为了使工人能够正确地对待地质工作的艰苦,他“在学校、工厂、野外队中直接同学生和工人见面,宣传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大会小会上,我经常讲井冈山时期斗争的艰辛,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用抵制伟大作品来类比,‘你抵制伟大的东西,阻力就越大。’他们要学习抗日军政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可见,何长工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帮助广大地质工作者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通过阐述从事地质工作的光荣感,来激发地质工作者的荣誉感;二是对地质工作者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为了保证地质这个艰苦行业的正确政治方向,何长工还十分重视通过组织系统工作来保证政治方向。首先,建立政治部专门做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毛泽东的重要指示,何长工在地质部党组会议上指出:“主席同我谈过几次,地质队要有半军事组织和军事组织。因为它是分散的、流动的,所以非常需要有坚强的政治组织,设立政治机关(政治部),在省级地质工作单位实行双重领导。”经部党组研究,决定在地质部门设立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地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了加强党对地质部门工作的领导,在地质部门建立了各级党委。65438年至0964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以何长工为书记的地质部党委,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对地质行业地质工作者坚定的政治方向是:确保地质工作与党保持一致,地质工作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第二,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在领导地质工作中,何长工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鉴于在研究苏联的过程中,一些地质学家形成了迷信苏联的思想,何长工进行了明确的批评。他说:“‘迷信外国,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是‘混蛋’的想法。他的批评对当时地质学院的学生影响深远。有同学说:“何老,我们还记得你当年的演讲呢!有些话你批评我们很厉害,但是我们听了之后觉得很对,直到现在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在实际地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地质学家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贫油’的论断。”到了地质部门,开始听说‘中国贫铁贫铜贫油’。我不相信在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地质调查做得不多。怎么能说找不到矿石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自己的理解和志向,坚持石油普查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末,通过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工作,终于在松辽和华北平原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带。

在地质工作中,何长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个体现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这体现在他领导地质教育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于学院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意见。按教学规律办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地质教育是为了全面学习苏联,这也造成了照搬苏联地质教育模式的问题。对此,何长工及时发现问题,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解决。1953期间,何长工到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视察工作,发现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是因为借鉴苏联经验太急。教学计划定得太高,培养目标也没有立足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把苏联的五年制简单地定为四年制。1953年8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大会,统一了各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从我国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具体研究了各专业课程的删减和合并办法。

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还体现在地质科学理论与地质勘查工作的密切关系上,二者不可偏废。何长工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勘查人才短缺得到缓解后,何长工强调了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对地质研究与地质勘查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加强地质研究,就不能从大量的地质观测资料中总结规律性,上升为理论;也不可能把其他学科的新成果融入地质工作。总之,不断提高地质工作水平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经过他的大力推动,部党组于3月1959作出了成立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决定。部直属的研究所都是医院的一部分。地质古生物学者、副部长徐杰也是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后来,来访的苏联专家感到惊讶。他们说,你在苏联带头不容易,即使没有地质科学研究所。何长工回答:“苏联没有做的,我们中国做了。我们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

此外,何长工始终注重深入实际,了解地质工作实际和地质工作者生活实际。何长工经常不厌其烦地跑到荆棘丛生的探矿现场,拉着茅草一步一步往上爬,走到半路累了就坐在石头上。就这样,何长工拖着受伤的腿走遍了全国。对于一些应该解决或者可以马上解决的实际问题,何长工总是当场解决。有一次,他去湖北荆州第五石油地质调查勘探大队,发现冬天的工作服只发了一件棉背心。经过了解,原来按照规定,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地质队员不发棉袄。他说:“这是不合理的。难道只有身体是父母生的,两臂是从树上长出来的?”队里按照何长工的意见,发棉袄。

能深入实际,了解现实,尊重客观现实的,是何长工。他能深刻理解中国地质人才的匮乏,大力推动地质教育的发展。正是他深入地质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充分认识到地质工作的艰辛,从而尽力解决与地质工作者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的过程中,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从而促进了我国地质教育和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 * *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是党的职责。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等党员对群众路线的论述更加明确和系统,形成了鲜明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人民的观点、一切对人民负责的观点、人民相信解放自己和学习人民的观点。几十年来,他自勉为“长工”,以党的需要为己任,勤奋工作,献身国家,关心地质工作者的疾苦,甘当科学事业的“后勤部长”。

胡启立在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何长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呕心沥血、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在地质部门工作期间,充分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全力推进地质事业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所以,从根本上说,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本质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了使地质工作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在李四光、何长工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地质事业取得了全面突破。到1956,从事地质勘查的从业人员由1万多人增加到654.38+07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地质人员由200多人增加到6000多人;钻机开工数量从300多台增加到3000多台;地质勘探队伍的技术装备不断充实和提高;地质科技水平也有所提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要求地质部门查明十几种矿产储量,但实际上已查明365438+亿吨铁矿石,265438+亿吨煤炭,以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等30多种矿产储量。基本满足了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等工业建设的需要。石油资源也有了新的发现。

在领导地质工作的过程中,何长工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在对地质工作者的关心中,体现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中。何长工清醒地认识到:“关心地质工作者,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具有分散性大、流动性大的特点。上世纪50年代,地质队甚至面临户口和吃饭的问题。为了保证地质队伍的稳定,解除地质人员的后顾之忧,何长工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在1961解决了问题。同时,何长工等人也尽力改善野外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了解决问题,有时我直接去找富春同志、薄同志,甚至周总理,寻求支持和解决办法。”此外,在逐步解决一些困难的基础上,1964为了进一步集中系统地解决野外队职工的劳动保护和福利问题,组织专门人员起草了《关于解决野外地质职工劳动保护和福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个文件针对地质工作者在劳动保护和福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可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实践中,何长工甚至为地质学家跑野外津贴,还为湖北荆州第五石油地质调查勘探大队解决了棉袄问题,为地质学家们努力保住了北戴河疗养院。

此外,何长工始终注意为地质专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何长工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他对李四光坦诚相待,密切配合,成为离退休干部和科技干部合作的典范。他非常尊重和关心李四光,遇到专业问题虚心请教,带领其他部门领导向李四光学习地质知识。为了使李四光专心于科学研究,何长工更多地承担了地质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为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何长工在政治上、生活上十分关心李四光。1958 65438+2月,经何长工和张劲夫介绍,李四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位辛亥革命的老兵和著名的地质学家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可见,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期间,充分继承和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第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革命时期,中国* * *领导的革命人民能够在困难的条件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开始全面发展轻重工业;在军事实力上,既发展壮大了队伍,又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的胜利无疑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旧中国只剩下200多名地质专业人员。设备方面,旧中国留下的钻机只有十几台,大部分都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到6月底,1952,总数只有40。针对这种情况,何长工充分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局面。

在地质勘探中。这期间发现了大量的煤田、石油和天然气矿,中国的无油帽子被摘掉;中国“贫铁”、“贫铜”的标签被摘掉,大量铁、铜、有色金属矿床被发现;许多钢铁和化学工业所需的冶金辅助矿产资源和农业矿产资源已经探明。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也同步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何长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解决各种困难,不仅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地质人才,而且奠定了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基本格局,为培养高级地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针对力量小、任务大的问题,何长工提出通过举办各种师徒培训班、长短期专业交替等方式,培养急需的地质人才。要真正实现地质工作的“大转型大发展”,必须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的地质人才。何长工克服种种困难,大力兴建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筹建期间,他亲自过问校址的选择、师资的调配、学校的规模、重要基建物资的供应,极大地推动了建校的进程。一年后,新中国地质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的教学楼建成,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楼上课。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何长工决定在西南重镇成都建立成都地质学院。筹备期间,何长工去成都申办,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在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速度出人意料,当年就实现了学校的筹建、建设和开学。此后,何长工先后在南京、武汉、重庆、长春、Xi、宣化、北京、郑州、广州、昆明等地领导创办了10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高中级地质教育搭配成龙,区域分布合理,显示出勃勃生机。

从地质队的发展来看,在何长工领导地质工作期间,地质队发展很快。到1959年,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从业人员达3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0人。地质专业学生19800人,中等技术学校学生23000人。三年调整期内,地质系统从业人员由33万人减少到654.38+0.4万人,这是国家整体调整的需要。到1966,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25个地质局。全国地质系统从业人员由1.952年末的6400多人增加到33万人。

在地质装备方面,何长工已经明确了自力更生的思路。何长工到地质部不久,就明确指出,发展地质事业决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勘探设备和仪器。1953年,在他的个人努力下,铁道部支持地质部以张家口铁路厂为基础,成立了张家口探矿机械厂。从1956到1965这十年间,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省市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北京、上海、衡阳、无锡、天津等探矿机械厂和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质仪器厂。同时组织技术设计团队,尽快从仿制发展到自主设计制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适当引进,加强相互联系,争取兄弟部门援助,是长工同志在地质勘探设备制造中一贯坚持的原则。”1957期间,地质系统开始生产自己的钻机和一些主要的物探和测试仪器。到1966“文革”时,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出一系列成套的钻机设备,磁力、重力等一些高精度的地球物理仪器也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从而奠定了我国主要地质勘探设备和仪器基本自给自足的基础。

在地质科学研究中,何长工深知,没有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地质工作的发展。因此,他“主张高度重视地质科学技术研究,从事地质工作应以教育和科研为基础。”为了促进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何长工首先着眼于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完善。1959年3月,地质部党组作出成立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决定。之后经过调整发展,达到了1966地质科学研究所和一些专业局领导的研究所,加上6个区域地质科学研究所,共发展了16个地质研究机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成果必须最终体现在文字报告、地质图件和精选的典型标本中,为更多的人提供地质知识和信息。因此,“三馆”,即地质图书馆、地质博物馆和地质档案馆,在地质部门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何长工非常重视“三馆”的建设。在他的努力下,三个博物馆分别建成于1956、1959和1964,对地质研究和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何长工以其丰富的革命经历和经验认识到,要保证地质队伍的革命化,必须在地质工作者中树立一种信念和精神。他把自己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地质工作中,号召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以苦为乐,以此为荣。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机关“在思想建设上,除了基本理论和政策教育外,还要及时了解各类人员的思想动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启发我们的意识,培养和训练我们的工人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具有革命英雄主义...树立当家作主的态度”。这为地质行业“三荣”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期间所具备的上述精神品质,得益于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其中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在新中国成立后自然地融入了地质工作领域,从而为地质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和发展了地质精神。何长工领导地质工作的优秀精神品质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高度认可。4月1980日下午,在政协礼堂,何长工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应邀出席了全国地质系统评奖大会的颁奖仪式。这个会议非常盛大。邓、和参加了会见。会上表彰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为地质找矿做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当天,他应邀在主席台上发言,在场的地质工作者给予了他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烈掌声。掌声两声,人们真诚地欢迎老部长的光临。“他不仅是工作人员敬爱的首长,也是工作人员的知心朋友。广大工作人员觉得何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愿意向他倾吐心声。因此,当年的地质队员们至今仍深深怀念他。”“地质队里的老专家教授都觉得他和蔼可亲。几乎没有不尊重何老的人。如果他们有建议或问题,他们愿意直接告诉他。”“长工同志作风民主,心胸开阔,待人真诚,纯洁谦虚。”“长期的同志顾全大局,不居功,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党要求他们做这项工作时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地质战线的广大职工对长工也有很深的感情,他们都深深怀念长工。”

综上所述,何长工在1952年至1967年领导地质工作期间,将革命战争年代积累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与地质工作行业特点相结合,凝聚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何长工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这一时期的何长工精神对当时地质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整个地质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何长工精神是今天继承和发扬地质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