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研究史
1。反对“叶殷硕”
古韵的学习是从读《诗经》不押韵开始的。《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读音与《诗经》时代明显不同。语音在唐宋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人们还没有建立起古今音之差的概念。他们用当时的读音读《诗经》,就临时改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并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叶也叫“谢”)、“叶”。宋代盛行叶隐之说,的《毛诗补》是一部传世之作,现已作古。从朱《诗集传》的注中可以看出吴《夜吟》的大致情况。直到明末,昌迪才彻底批判了叶音的理论,提出了划时代的古今音异理论:“有古今,有南北之地,字有变,音有移。”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才真正走上了正轨。昌迪是古音学的先驱。
2。古韵研究的开端
古代最早研究用韵的学者是北宋的吴采老。他创立了“古韵可转”的理论,但一直没能孤立出古韵。最早拆分古韵的人是南宋的姚政。他把古韵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古韵研究
清代是古韵研究的鼎盛时期,古韵学者多达二三十人,其中以顾、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蒋友谅最为著名。
古是古音学的创始人,古音学共分古韵10。(五本关于音韵学的书)
江永继承顾《古音韵》,分为13古韵。(《古韵标准》)
段玉裁全面继承了顾、江的古韵研究成果,将其划分为17古韵。段还配了入声和音声,配的入声和音声是一个韵。如果把入声隔成韵,就是26个,只比王力的29个少3个。同时,段提出了“同音必同部”的理论,相当于用这一理论对《诗经》中除韵字以外的所有汉字做了古韵划分工作。(六书音韵表)
戴震采用阴阳入声二分法,主元音相同的阴韵、阳韵、入声韵的搭配称为一类。古韵有9大类25个部分。音韵检查,音韵分类表
孔广森分18古韵,比段多1冬部。同时,他提出了阴阳倒置的理论。(《诗》)
王念孙分21古韵,晚年赞同孔子冬部,共22首。(《群楚辞经典古韵谱》)
蒋友专利初分古韵20首,后与孔冬部约定,共21首。(《江音韵十书》)
摘要
古韵已有顾、江、段、戴、孔、王、江等研究,基本已成定局。王国维曾这样评价上述七家的贡献:“古韵之学,发源于昆山顾氏,婺源蒋氏,休宁戴氏,金坛段氏,曲阜孔氏,高邮王氏,歙县蒋氏,作者不过七人,但古韵二十二部,后人无从增删。所以以后要学的东西很多,古韵的学习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原《四残雪》之所以如此接近这一点,是因为它的材料无非是诸子和汉魏的押韵文章,方法全是由于古人的自然韵,以后不准说什么私人的话。其路径简单,但业务有限;如此一来,简是有限度的,我就不用传了。”王的话虽然过于绝对化,但基本反映了古韵系是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建立起来的。此后古韵的划分很少有大的变化。所谓加韵,主要是把入声韵和阴声韵分开,使之成为独立的部分,以配合阴声韵和阳声韵。
清代以后的古韵研究
经过清代的艰苦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古韵的讨论从清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章太炎分为23首古韵。
黄侃分为28首古韵11。这二十八部书是在张二十三部书的基础上,吸收了戴的一些书。他说,二十八书的设立“都是从过去得来的,从来不是凭猜想加上去的。”黄分支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的观点(阴阳三分,前人多为二分)(音略)。
王力在黄28本书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确定了周代《诗经》29韵,战国《楚辞》30韵。王力的29部和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季部分是否独立。冬季部分和入侵部分的组合是29份,冬季部分是30份。(中国史、中国音韵学、初步音韵学、中国音韵学史初稿)
王力的先秦古韵三十首,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不仅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楚辞的时间至少比《诗经》晚200-300年,地域差异很大,但两者的韵部基本相同。先秦文学不仅与诗歌押韵,也与散文押韵。《周易》大部分押韵,而《老子》几乎全部押韵,其他书也经常押韵。
罗昌培和周祖谟分31古韵。
摘要
清以后的研究只做了一些局部的、总结性的工作,但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是对清代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发展,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清代研究结论的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现代的划分,罗昌培、周祖谟、王力都是合理的。罗,周二分和王力的区别其实很小,主要在两个声部的区别,这两个声部的分合对古韵的体系影响不大。目前大部分教材、辞书、专著都使用王力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