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悠久的食物或食谱?

1,糖葫芦的原产地

糖葫芦,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很漂亮。红色的山楂果实按照大小排列在竹签上,包裹着晶莹剔透的糖浆。卖的人经常把冰糖葫芦放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棵结满果实的小树,真的很吸引人。提到糖葫芦的起源,还要说说南宋皇帝宋光宗。

南宋邵熙年间,宋光宗的宠臣黄贵妃得了一种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也不想吃东西。这位医生使用了许多昂贵的药物,但没有一种有效。眼看着贵妃一天天病重,皇帝无可奈何,只好贴出名医名单。一个庸医透露了名单,进了宫。他给贵妃把脉后说:“只要用红糖熬‘糖秋子’(山楂),饭前吃5 ~ 10粒,半个月后一定会好的。”贵妃服下此方后,如期痊愈。所以我很开心,我的生活也一样。

后来,这种又酸又脆又甜的山楂流传到民间,成了糖葫芦。

2.年糕的起源

春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

作为一种食物,年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稻种,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汉代人把年糕称为“年糕”、“鱼饵”、“糯米糕”。古人也有一个从年糕到年糕的发展过程。公元6世纪,烹饪书《史记》载有制作年糕“白茧糖”的方法,其中说:“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热,则须煮得极熟,才不至于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后,煮成米饭,再切成桃核大小。

把米磨成饼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可以证明这一点。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丝筛过,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坚硬的面团,在面团上附上枣和栗子,再用竹叶包裹,蒸熟。这种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产。北方没有糯米这样的粘粮,古时候最早引进的是粘黍(俗称小米)。这种小米去壳粉,用水蒸熟后,呈黄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黄河流域人们庆祝丰收的美味佳肴。明朝崇祯年间出版的《京师风光略》一文记载,当时的北京人会“正月初一吃小米饼,过年糕”。不难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饼”的谐音。

据说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来祭神祭祖的,后来成为春节的食物。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而且随着一年的过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一首诗所说,“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3.巧克力的起源

最早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的古印度人,是一种含有可可粉的食品。它的味道又苦又辣。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把巧克力做成“甜的”。他们将可可粉和香料混合在甘蔗汁中,制成一种甜饮料。到了1876,一个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加入了一些牛奶,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作的全过程。不久之后,人们认为液体巧克力将被脱水并浓缩成便于携带和储存的巧克力糖块。

4.北京烤鸭的起源

烤鸭的祖先是西方的烧鹅。烧鹅的技术传入中国有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时期,蒙古帝国占据了大片领土,从中国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所以凯尔波罗等西方人可以来中国。他们带来了许多西方文化,包括大炮和烤鹅。元代有烤鸭店。为什么从烧鹅变成了烤鸭?这是因为鸭子是中国的特产。清末,烤鸭的做法由炖改为挂,吃法也有明显的山东特色。其实烤鸭店是山东荣成人开的。特点是蛋糕、大葱或黄瓜、酱、鸭子一起吃。蛋糕卷、大葱、黄瓜和酱料是山东人最常吃的东西。而且这个时候烤鸭的鸭子已经从普通的鸭子变成了填鸭。填鸭的方法也来源于欧洲烤鹅的方法。

5.糖炒栗子的由来

糖炒栗子是京津地区著名的地方风味食品,也很好吃,有着悠久的传统。

南宋陆游在《笑旧学寺》中写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他说:“李贺,故都(指北宋汴京,即今开封),四面闻名,别人想尽办法使之运转,却遥不可及。”接着又写道:“绍兴,陈复恭、钱入阁,遣使入朝。到了燕山,突然两个人拿了十块炒栗子来换...并自诩曰:‘李也。含泪而去。据此可以推断,汴京烹饪高手李贺在外族入侵时断了家业,儿子以炒栗子的绝技在燕山居住。他用栗子献给故国使者,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6.臭豆腐的起源

臭豆腐很有名,由来已久:清康熙八年,安徽原宪县的儿子王致和进京,考试失利,无盘缠回国。王家以前是做豆腐做口的,也懂这门手艺,就留在北京以磨豆腐为生。有一天,豆腐滞销,积了很多,王怕它坏了,血本无归,就把豆腐切成小块,用盐和香料放在坛里,把它的口封住,以为这样就可以做腐乳了。谁知过了几天,坛子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发臭。王声尝了尝,味道很好。于是臭豆腐开始试销,并受到顾客的好评。此后,臭豆腐流传开来,到了清朝末年,臭豆腐开始流行。

7.豆腐的起源

1959至1960,河南省密县大湖亭发掘了两座汉墓。在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浮雕石,包括豆腐坊石雕。这是一个把豆子加工成副食品的制作图像。考古学家认为,这时的绘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时间不会晚于东汉末年。

淮南堂是中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者——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设立的。淮南王是怎么发明豆腐的?原来刘安强调黄老之术,日夜在淮南苦练。陪同的道士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他精心研制了美味的豆腐,献给刘安享用。刘安尝了,果然好吃,下令量产。就这样,豆腐的发明权被记在了淮南王刘安的名下。

8.火锅的起源

中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出土了5000多年前与陶壶配套使用的小陶炉。可以轻松移动,可以算是火锅的初级形态。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容文化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的痕迹。奴隶社会晚期,出现了小型青铜鼎,高不到20厘米,口径约为15厘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内铸有夹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有一个给炭火加料的开口,四周挖空做通风烟孔。有的鼎腹较浅,中间有炭盘。人们称这种鼎为“文鼎”,小巧方便,可以说是较好的火锅。汉代出现了一种叫“染炉”、“染杯”的小型青铜器,其结构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有一种杯子,上面有食物,容积一般是250 ~ 300ml;下面有一个炭火托盘。可以推断这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期,火锅开始流行,官员和名人举行宴会,准备更多的火锅。大诗人白居易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吟诗作词。他的歌“旧瓶子里有一线绿色,安静的火炉里有一丝红色,外面的黄昏有一种雪的感觉,里面一杯酒怎么样??"小说中的“静炉一点红”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火锅。五代有五格火锅,分五格供客人涮。那时候,火锅也叫暖锅,一个是铜制的,一个是陶制的,主要功能是煮肉吃。到了清朝,各种火锅配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美味。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会中,除了山珍海味、土地和水,还专门用1650个火锅招待客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火锅宴。

9.涮羊肉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涮羊肉起源于中国东北和蒙古族少数民族地区,最初被称为“涮羊肉”。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的忽必烈有关。

相传700多年前,忽必烈在北上途中突然想起了炖羊肉。厨师很快杀了羊,剥了皮,去了骨,切了肉。这时谭妈报告:“敌军势不可挡,离此不远。”兵飞得快,炖羊肉吃不下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羊肉挑了好一部分,切成薄片,放在开水里,用饭勺草草搅拌了一下,匆匆捞出来放在碗里,加了些盐,送给忽必烈。忽必烈饿了,饱餐了一顿,感觉肉片特别鲜嫩。忽必烈成功返回朝鲜后,奖赏了厨师,询问这种羊肉片的烹饪技术。这道皇家菜肴被命名为“涮羊肉”。

10,“披萨”的由来

“比萨”的意思是比萨是意大利著名的食物。任何去过意大利的人都一定要尝尝比萨饼。刚从红灶台烤出来的披萨,色泽鲜亮,香味浓郁,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披萨的起源,一般认为诞生于公元1600年的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为家里穷,只剩下一点面粉,很担心给孩子做点什么。邻居们得知后,收集了一些西红柿和水牛奶酪。母亲把面粉和面团烤成饼,把西红柿切碎铺在上面,然后撒上水牛奶酪,再放在火上烤,就成了美味的披萨。如今,披萨受到世界的喜爱,并已进入中国。

11,春卷的产地

春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方人也北部被称为“春饼”。据说在东晋就有了。当时叫“春菜”。那时候,人们每到立春,就把面粉做成的煎饼摊在盘子上,和精致的蔬菜一起吃,所以被称为“春盘”。当时,不仅立春在这一天吃它,而且人们还在春游时带来“春天的菜”。

到了唐宋时期,这种趋势更加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春细莴苣》和陆游的诗《春存事》,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也被称为五香盘。

明代李时珍说:“葱、蒜、韭菜、辣蓼、蒿、芥菜等蔬菜混合食用,称为五香菜。”

后来,春盘和五香盘演变成了春饼。宋代吴是这样描述的:“常熟饼、馄饨碗、春饼、菜饼、汤圆。”在清朝,富裕家庭或普通家庭也吃更多的春饼。清代夫差邓冲在《燕归年》中写道?《玩春》中记载:“日本吃春饼多的是有钱人,女人多买萝卜吃。都说它们能咬春天,但春天也是喧闹的。”就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以此来达到吉祥消灾的目的。

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演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这时,它不仅成了民间小吃,还成了宫廷糕点,成了高雅的殿堂。清廷满汉全席128种菜肴中,春卷是九大小吃之一。

12,月饼的由来

据说月饼出现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秋节拜月时最重要的物品,祭完之后全家共享。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所以有些地方叫“团圆饼”。“燕京岁?《月饼》载:“月亮的月饼到处都是,最大的有一英尺多长,上面画着月蟾和兔子的形状。祭完就吃的,吃到除夕的。”苏东坡的诗说:“小饼如嚼月,内有酥,外有浆。”清代杨光甫的《宋·南蔡赋》写道:“月饼以桃肉为馅,冰淇淋以糖霜为料。”好像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挺像的。

13,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云南南部的蒙自。传说蒙自县南湖风景秀丽,文人墨客常在此攻书读诗。有一个叫杨秀才的人,经常去胡鑫馆学习,他的妻子每天都做好饭菜送到那里。读书人学习刻苦,经常忘记吃饭,甚至吃冷饭凉菜,身体越来越差。他的妻子又急又心疼。她想了想,就把家里的母鸡杀了,放在砂锅里炖了,寄给了他。等她再去收碗筷的时候,看到送来的菜完好无损,老公还在看书。当她拿起砂锅时,她发现它还是热的。她打开盖子一看,原来汤里沾满了鸡油?再加上陶制器皿传热慢,热量被封在汤里。以后,他的妻子会用这种方法保暖,一些米饭、蔬菜和肉片会放在热鸡汤里煮,趁热端给丈夫。后来很多人模仿她创新的厨艺,煮出来的米粉真的很好吃。因为从杨秀才家到胡鑫馆有一座小桥,所以大家都把这种吃法叫做“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云南风味厨师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过桥米线”在国内外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已成为云南著名的小吃。

14,饺子的由来

饺子起源于古槽。早在三国时期,魏写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食物。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代的“月牙馄饨”和南宋的“双角肉干”发展而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清朝的史书记载;“过年的时候,不在一起,就像吃了一顿扁食,做了一个有名的槽点,取了年纪大了交朋友的意思。”他还说:“每逢初一,无论贫富,都用白面粉包饺子,这叫煮饼,全国都一样。一个富有的家庭藏在金银财宝中。如果它成功了,那些为家人提供食物的人最终将是幸运的。”这表明人们在春节吃饺子,这意味着好运,以表明他们将辞旧迎新。挚友徐克主编的《清稗钞》说:“里面有馅,或者叫粉角——蒸的和炸的都可以吃,煮的汤叫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为一种新年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包括古代的“狱丸”、“扁食”、“饺子饵”、“粉角”。在唐代,饺子被称为“汤种狱丸”;元朝称为“石罗焦耳”;明末称之为“粉角”;清朝称之为“平食”。

除了这些文字记载,我们还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朝饺子。它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时,一个饺子和四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里。因此,至少在唐代,饺子就已经传到了我国的偏远地区。

15,元宵的由来

元宵也被南方人称为“汤圆”、“水原”、“汤团”。宋代文学家陈在《岁时广记》中称之为“紫苑”。在《甘淳时代纪事报》中,它被称为“乳糖紫苑”。《大童鸣赋》称之为“糖元”;《老武林故事》称之为“团子”。各地生产的各种元宵风味各异,但都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元宵起源于宋代,当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新颖的元宵食品,即以各种水果鱼饵为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在锅里煮的汤圆会漂浮下沉,所以最初被称为“漂浮的紫苑”,后来在一些地区被改名为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想当皇帝,但又害怕人们的反对,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元”与“元”、“萧”、“萧”是同音异义词,“宵远”意味着元的灭亡。